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八十七章 X的挫败感(第2/3页)

这就是引爆他心理炸药的导火索。

我把报纸捏在手里。当晚家里只有父子两人,把报纸折叠后放在书房里的不可能是刘向东自己,所以只能是刘智普。过程应该是这样:刘智普知道父亲工作劳累时会打开抽屉吃一块巧克力,所以提前把报纸压在了巧克力下面。刘向东劳累时,会本能地产生换换脑子的冲动,所以发现报纸后,他一定会进行阅读,而首先读到的,就是折叠后重点呈现的这条新闻。

那个调查者,难道真的是刘智普?

我当即赶回医院,刘向东闻声惊醒,问我是否有所发现。为了避免再次对他造成消极暗示,我只是把那份报纸在他面前放了两秒,同时问道:“这张报纸你还有印象么?”

在我的提示下,他回想起来:“哦——这是、是我书桌里那张?”

我迅速收起报纸:“你记得内容么?”

他思索片刻,摇摇头说:“记不清了,无非是些家长里短吧——”说着,他突然冻结了半秒,摸着脑袋说,“好像有个新闻让人看了挺难受的……我也忘了是怎么回事,反正我看完就揉成一团扔回抽屉里了。”说到这里,他突然惊恐地望着我,“难道是这报纸——”

我对他默默点头。

所谓暗示,是通过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对他人的潜意识造成影响。因为语言、文字、行为传达的信息,通常是经由意识进入潜意识的,所以大多数暗示行为都会在意识层面留下痕迹,让被暗示者有所察觉。但有时候,暗示也会在意识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刘向东工作劳累,阅读报纸仅仅是为了放松,而非关注新闻内容本身。同时,他的大脑当时应该还在进行大量与工作有关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无意识阅读”的现象,即读完了一段文字,事后却毫无印象——想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会。虽然意识毫无印象,但文字中的暗示,却很可能已经直接进入潜意识,对心理造成了影响。刘向东在新闻的暗示下引爆恐惧,却完全不记得新闻内容,正是“无意识阅读”造成的。

很显然,调查者对刘向东的性格、工作习惯、生活规律都十分了解,我也由此进一步加重了对刘智普的怀疑。

我问:“你平时习惯在抽屉里放报纸么?”

刘向东一愣,随即摇摇头:“不,虽然家里和单位都订了报纸,但我基本不怎么读——”说着又含糊其辞道,“哎,怎么说呢,我也不敢确定,我今天早上去C大讲课,好像是读过报纸,是不是无意间带回家了……这我真是记不清了。”

我点点头,继续问道:“有没有可能是智普放到你书桌里的?”

“不会。”刘向东迅速答道,“我昨天晚上在书房待到十二点多,还打开过一次抽屉,当时里面很整洁,没有报纸。今天早上,我跟智普是一起出门的,下午也是一起回家的,我做饭时,他一直在厨房打下手,一次都没离开过,然后,吃过晚饭我就进了书房,他根本没时间。再说,书房里有不少重要资料和试验性的化学品,我一般都是反锁房门的,而且只有我自己有钥匙。”

从刘向东的神色和语气判断,他虽然担心儿子受到怀疑,但并没有因此撒谎。但,如果把报纸放入书房抽屉的人不是刘智普,又会是谁呢?是刘向东自己?绝无可能——折叠并藏匿报纸的行为看似简单,却利用了刘向东的工作、生活习惯与心理特点,并由此预见到了“无意识阅读”行为的出现,是一次十足高明的暗示,绝对是心理高手所为。

不是刘智普,也不可能是刘向东,难道当天白天,有其他人偷偷去过刘家?

杂乱的信息迅速拼凑,很快在脑海中擦出一道火光。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