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致命惊吓(第2/3页)
陈曦,女,生于1980年5月,生前为省电视台综合频道记者,2009年5月18日夜,于家中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医学及解剖学检验表明,其临死前,血液循环系统中儿茶酚胺含量剧增,应为导致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
那一刻,叶秋薇在我心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恶魔。即便低下头,用余光看见她的裙角,我也能瞬间感觉到刻骨铭心的恶心与恐惧。
极度的不安中,我把死亡资料翻到第四页,盯着第四个死者的名字出神。
王伟。
“王伟……”我不禁念叨起这个名字。
丁俊文收到的第三笔大额汇款,汇款人就叫王伟,他和这个死者,会是同一个人么?如果是,叶秋薇是如何找到他的?他和E厂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无尽的疑惑涌上心头,我极不情愿地抬起头,看了一眼恶魔叶秋薇:“这个王伟是?”
“张老师。”她却不再回答,而是声如止水地说,“下次见面再谈。”说着,她起身走到窗边,按下窗口的一个按钮,“吴院长,张老师不舒服,进来接他吧。”
话音落了不到五秒,老吴便推开门,带着保安冲了进来,紧张地叫了我一声。
“老张?!”
我应了一句,随后站起身,表示自己没事。听着老吴的声音,我感觉突然回到了现实,方才盘踞于心的复杂情绪也顿时烟消云散。我回头看叶秋薇,她背对着我,拿着一个红黄相间的苹果轻轻摩挲。我茫然地走到门边,突然停下脚步,回头说道:“叶老师,谢谢你,我明天再来拜访。”
她咬了一口苹果,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确定我安然无恙,老吴又找来两名医生,对我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测试,许久之后,才不情不愿地放我离开。
那天的谈话结束后,我对陈曦产生了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好像她生前是我的一位至交好友。我很快就明白,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在叶秋薇的引导下对她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有这种了解的人,除了叶秋薇和我,恐怕也不会有第三个了。
尽管知道了原因,我还是无法摆脱对陈曦的同情与怀念。我给市内的几个墓园打了电话,查到了陈曦入土的地方,又在路上买了一束花,开车向北郊驶去。
在一个路口等待红灯时,我翻开死亡资料。关于第四名死者王伟,资料里是这么说的:
王伟,男,出生于1971年10月13日。曾为市教育局工作人员,1999年因严重违纪遭到开除,撤销编制,同年与妻子离婚,此后一直独居。2009年6月25日上午,王伟被发现死于家中,死因为机械性窒息。
资料里还特意提到了死亡现场:王伟的尸体是在浴缸里被发现的,死亡时间为2009年6月24日午夜左右。尸体被发现时,浴缸的水龙头还一直在往外出水。尸体全身赤裸,双脚脚踝、左侧手臂、颈部、口部,均被高强度胶带固定于浴缸底部,右手手腕则被细钢丝制造的上手结牢牢捆绑,钢丝另一端固定在高处的热水器上。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来自他人的发丝、皮肤碎屑、脚印或指纹,监控也显示,案发前的四十八小时内,王伟的住所没有其他人员出入。警方因此认定,其死亡系精心准备的自杀。
另外,浴缸旁的地面上,放着一只约200毫升的玻璃瓶,浴室地面和浴缸里的水中,都检测到了一定浓度的甲醛。
我反复阅读资料,想象着王伟自杀时的情景——他脱光了衣服,用细钢丝打好上手结,之后用胶带把自己牢牢固定在浴缸里,接着用右手打开水龙头,又向水中加入了高浓度的甲醛溶液——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暂且不管——做完这些,他把右手伸进上手结的圆环中,手腕坚定而缓慢地向下移动,细钢丝越收越紧,最终把他的手臂牢牢固定,就像绳索陷阱把猎物的身体越缠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