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被掩盖的负面情绪(第2/3页)
我茫然地看着她。老实说,我真的很难立刻接受这个观点。
“以陈曦来说。”她继续分析,“母亲的不负责任、父亲的忍气吞声以及辛苦工作,引发了她对父亲的极度同情,这种同情扩散开来,逐渐诱发了她对父亲畸形的责任感——也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神经官能症。儿时经历造就的压抑性格,使她从未想过改变心态,相反,这种心态越来越严重。她失去了朋友,却不曾失去生活的动力,责任感就是她的动力。所以,她才会在98年,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绩,考入B大(国内名校)的新传系(新闻传播系)。后来,对父亲和朋友的畸形责任感,衍生出对整个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在她内心深处,或许整个社会的丑与恶,都是她的存在导致的,所以,她才会一次又一次地不顾危险,进行同行们不愿接触的新闻调查,甚至触及一些新闻禁区。神经官能症,反倒成了她立足社会的心理因素。”
不得不说,叶秋薇分析心理的方式有些另类,但也确实独到。
我一时有些无言,想了半天说:“你的意思是,神经官能症对她来说,更像是心理优势,而非心理障碍?”
“不。”她说,“心理障碍就是心理障碍,一时有益,终究有害。陈曦一直在用畸形的责任感激励自己,这与她善于压抑感情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而情感压抑者,比普通人更善于忍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健康呢?过度的责任感,会产生出焦虑、烦躁、紧张、多疑、不自信等多种负面情绪,但这些情绪,在陈曦身上却从未有过明显的体现,为什么?是因为她的精神土壤中,从未生长过这样的情绪么?”
“不是。”我肯定地说,“神经官能症发展下去,一定会导致焦虑的出现,而之所以没有在陈曦身上表现出来,是因为被她本能地压抑了——她习惯性地压抑了一切情感和情绪。”
叶秋薇轻轻挪了挪双脚,并随之改变了坐姿,比之前显得更加轻松。
“张老师。”她轻轻一笑,“你正在学习我的思维方式。”
我一愣,迅速回味起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确实嗅到了些许“叶氏分析”的味道。叶秋薇喜欢通过一个人基础的性格特点,逐层深入地推测其心理活动。不知从何时起,我不仅接受了她的思维方式,甚至开始有意模仿。这也是她对我的暗示么?
我深吸了一口气,内心深处似乎有些骄傲,但更多的还是不安。
她看了我一会儿,用继续的讲述打破了我的沉思:“正如你所说,陈曦习惯性压抑一切情绪与情感,责任感带来的压力、焦虑、不安、自卑等等情绪,全都被习惯性地忽略,因而埋进了潜意识深处——关于这一点,陈曦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压抑的习惯会带来意识的自我欺骗,让她误以为自己是个坚强的人,自己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积淀。或许在成长阶段,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偶尔还会喷发,但成年后,社会身份进一步掩盖了潜意识深处的本我,彻底欺骗了她自己。”
透过陈曦,我仿佛看见了人类深不见底的心理世界,觉得有些眩晕。
“太可怕了。”我抚着额头,有点喘不过气。
“非常可怕。”叶秋薇回应说,“发生这种自我欺骗,即便是资深的心理学者,也未必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何况一个外行呢?更可怕的是,那些负面情绪虽然被埋进了记忆深处,但绝不会凭空消失,正相反,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有着更强的繁殖能力,放任不管,它就会在潜意识深处的土壤中,如真菌般疯狂蔓延。当这些情绪快要破土而出,陈曦就会产生宣泄的欲望。”
“就是驱使她‘无意中’翻出儿时就医照片的心理动力。”我深吸了一口气,“一个看似无意的举动,其实已经在内心深处酝酿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