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京城一日游(第2/4页)

当天晚上,车马行的人便带回来了回信。

信是李嬷嬷写的,说太妃自从瑶光出家后很是郁闷,病了,两天前才好了些,太妃吩咐了,叫她不用带什么东西,只她自己人好好地来就行了。这阵子直到六月底太后千秋太妃都会在王府,她随时可以来。

瑶光读完信去禀了老郡主,说好两日后去端王府探视太妃。

老郡主听说太妃身体不适,立即叫她的侍女:“去拿一匣子金丝燕盏。你带去给你婆婆吧。”

瑶光拜谢过,心想,这燕窝果真是探病、看望孕妇产妇都用得上的礼物啊。

到了回京那天,瑶光一早起来打扮好,拜辞了老郡主和张师姐出门。

宋李两位师侄坚持要将瑶光送到镇上(这样她俩便能顺便在镇上玩耍一日)。

瑶光带了薛娘子、竹叶、吴嬷嬷,本不想带上小竹,临出门时看她并不敢像上次去太清宫那样上前拉住自己衣襟不叫走,只是眼泪汪汪,扁着小嘴儿,十分可怜的样子,一时心软,又叫竹叶:“罢了,领着她吧。”小竹喜得原地拍手蹦跶了几下,眼睛里还有泪花呢,又笑了,还拍拍小胸脯保证:“我一定乖乖的。也不要竹叶姐姐抱,我寄几走!”她五周岁了,好多话还是说不清楚,不管竹叶纠正多少次,依然把“自己”叫“寄几”。

瑶光摸摸小竹毛绒绒的小狗头,“那可要一言为定啊!要是你让姐姐抱了,今天回来时就不给你买糖吃了。”

就这样,一行人扶老携幼,带着零零总总各样礼物,租了两辆马车下山。

这一路,可比瑶光当初上山奉道时快得多了!

早上六点出门,上午九点不到便到了京城门口。

这时代的马车大多是四轮,由两匹马拉,在宽敞平稳的大周管道上全速跑起来的话时速能达到三四十公里。但真要跑那么快的话,坐车的人屁股就遭殃了,因为虽然管道的路面平稳,马车轮子却基本是木轮子,只贴了一层厚牛皮,车也没什么减震措施,跑快了车里的人就会咣咣咣地全方位震动。但要把马车时速控制在二十公里以内,就比较舒适了,一点不影响乘客们谈笑玩耍吃小零食。

到了京城门口,远远一看就知道与往日不同,进城的商队、车队极多,还有好些挑着彩旗。走近些了才知道这些彩旗大多是戏班子的,旗子上绣着戏班的名字,还有踩高跷、耍火棍的杂耍班子,牵着披红挂彩骆驼和小丑打扮的狗熊的马戏班子。这些戏班、杂耍班的队伍和进城的百姓分开,另排了一队。大约是枯站着无趣,有些杂耍班子就一边排队一边叫小徒弟们露一小手,也是为自己班子扬扬名气的意思。

小竹看见其中有个耍猴的,小猴子穿着红袍子,系着金带,头上还带了有金鸡翎扎大红绒球的一顶金冠,抓着一根木棒跟着锣声鼓点奔跑,喜得趴在车窗上叫竹叶和瑶光,“姐姐、师父,你们看!”

瑶光凑在车窗前一看,见另一只穿着绿袍子的小猴跑来了,两只小爪中拿了一对涂了金漆的木头“铜锤”,随着鼓点锣声跟拿木棒的小猴对打起来,也是觉得有趣。还别说,在讲究动物权的现代,瑶光还真没看过猴戏、马戏。

打了一会儿,猴戏演完了,耍猴的人便拿着铜锣来收钱,围观群众们也有给钱的,更多人一哄而散。

瑶光看着敲锣的汉子一身补丁衣服,满面愁苦,从草鞋缝里露出的脚趾也脏兮兮的,但他领着的那两个孩子倒穿得十分整洁鲜亮,每个人脚上都穿着布鞋,那个大点的孩子不过八、九岁,小的大约也就五六岁。

瑶光去过绿柳庄附近的那些村庄后知道,许多农人并不给孩子做鞋,觉得孩子脚长得快,春夏穿草鞋就行了,冬天就在草鞋里塞上破布和一些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