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融洽(第3/5页)
李琮心领神会,凑过去,低声说了一句。
“封卿,识得炼丹的道长吗?”
“臣愚钝。”封常清愣了一下,不解。
他想到了李遐周,于是揣测着天子想说什么。
是要谈谈灭佛之事吗?天下间传闻就是道士李遐周怂恿太子灭佛。
或是,圣人想说李遐周制的火药?能用在西北战场上或是别的地方。
李琮见他不解,叹道:“朕真想知道世间是否真的有长生不老的丹药啊。”
“圣人?”
“封卿知晓吗?”
封常清用力抿着嘴,良久无言。
他看着面前那张衰老的脸,从中已看不到丝毫的神彩。
李琮不在乎这个臣子是怎么看待他,喃喃道:“朕潜邸之时,也曾炼出过一些丹药。如今居于深宫,反而不甚自在……”
封常清长揖一礼,道:“臣告退。”
他的信念已然动摇了,若再问他是否还怀疑薛白是挟天子以令诸候,他不会像之前那般笃定。
***
退出了延英殿,宦官就引着封常清去宣政殿。
不论他承不承认现在就是太子监国理政,保证着整个朝堂的正常运转,应付着吐蕃的大敌当前。
到了宣政殿,宦官通报过后,先是让封常清稍等,说殿下正在见太上皇。
过了一会,却见高力士出来,含笑道:“封将军进去吧,太上皇召你一道商议。”
太上皇诏见,这并不让封常清意外,可他缓缓登上石阶,进入宣政殿,却意外地发现,太上皇与太子的相处是那样的融洽。
殿内不仅有薛白与李隆基,几个宰相与朝堂重臣都在。
显然,就着与吐蕃的战争请太上皇出面主持一场议论,这出自于百官的意见为的是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薛白追谥了李瑛为皇帝,有所得,那就有所让步,权争的艺术就是互相妥协。
封常清走近,看到李隆基那更为苍老的脸上依然还带着神彩,浑浊的眼睛里依然闪着智慧与亲和的光亮,封常清眼睛一酸,当即就拜倒在地。
“臣本贫贱,得太上皇之信重,擢为节度使,从微至著,不知何以报太上皇之厚恩。”
李隆基坐在那儿,拍了拍膝盖,道:“那你就助太子,为大唐打好这一仗。”
这样一句沉稳威严的话,让封常清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因为方才见过李琮而泄掉的士气顿时就重新振奋了起来。
他热血上涌,当即大声应道:“臣领旨!”
有了李琮的对比,李隆基这种垂垂老矣,却还保持着上进的精神,确实是能给人以激励。
“太子,扶他起来。”
李隆基抚着花白的长须又吩咐了一句。
他既吩咐了薛白就不得不做,上前扶封常清。
但抛开这一点摆谱的行为不提,李隆基这样做实则是有利于薛白更顺利地处理朝政。
至少,封常清对薛白的态度立即就有了改变,薛白一伸手,竟没能立即将他扶起来。
封常清结结实实地拜了一拜,道:“臣以往对殿下深有误解,请殿下治罪。”
“既贬谪了你,该治的罪都已治过了。起来,谈谈战局。”
“喏!”
殿内早已铺开了河陇到安西的地图。
当着李隆基的面,李岘先说了如今与吐蕃交战的形势,达扎鲁恭的三十万大军分三路而来,郭子仪兵少,如今只能龟缩防守,同时让士卒抢收麦子,坚壁清野。
至于元载提出过的出兵原州,从战略上看是好的,但郭子仪认为原州城池已被吐蕃军焚毁,一旦出兵,无处驻扎,粮草又难以运输,容易被吐蕃吐围困,反而陷入被动。
借着这件事,郭子仪的奏书里还说,与吐蕃的战事会是一场持续数年甚至十数年的长期战争,只有等到国力能够全面胜过吐蕃,才有一步步收复失地、反制吐蕃的机会,急于求成只会让战事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