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4/5页)
很多地方都做得非常不错。
周自衡不指望现在能做到后世这般的细致周全,但最起码要慢慢的把这个概念根植下去。就好像,他明年就准备在江南推广双季稻。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朝廷的介入,靠民间野生发展的话,那估计要很多年才能见到成效。
杜如晦笑道:“臣倒是想起之前的北齐与北周。”
李世民转向他,脸上有点疑惑:“杜卿怎么忽然想到北齐与北周?”
北周和大唐,和他李家的关系可谓是关系紧密。隋取北周而代之,大唐取隋而代之。而宇文家、杨家、李家乃是故交,同出武川镇,关系丝丝缕缕。
杜如晦道:“北周之地,常种粟与旱稻,而北齐,则种植冬小麦。”
周自衡略一思索,北齐就是河南山东那一片,的确种冬小麦。
杜如晦淡淡道:“当北周的将士在操练的时候,北齐的将士却在种地,还在种地,一直种地……”
李世民轻轻吸了口气,这个观点倒是他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周自衡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
如今的府兵制,士兵们除了要打仗之外,还需要种地来养活自己。军屯和边屯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但若是一直只顾着埋头种地,却抽不出时间来操练兵马,那在战场上又如何能够得胜呢?
原本只是简单的农作物分布规律,却在看不到的地方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有趣。
房玄龄叹道:“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就算是行军打仗,也要先保证大家吃饱穿暖才行。”
周自衡颔首:“所以才需要一个专门的官署衙门,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布局农作物的种植。”
李世民忽然想起来:“上次你说打算在江南种植双季稻?”
周自衡:“是。”
李世民:“那明年江南道的屯田收成可以翻倍?”
周自衡吓了一跳:“陛下,微臣可没这么说过!”
他做不到啊!
李世民狐疑的看着他:“做不到吗?”
“陛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周自衡苦笑,他细细解释道:“即使是要推广双季稻,那也得先规划出一处试验田,看看双季稻的成效到底如何,需要多少的劳动力?收益和投入成不成正比?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待到所有的经验都成熟后,才会向整个江南道推广。”
房玄龄夸赞他:“周补阙做事严谨。”
“不严谨不行,这可事关屯户们一年的收成。”周自衡道,“包括司农寺想要成立的新署,到时候也应按照这样的形式来运转。”
一个不成熟的东西,是不能贸贸然推广到全天下的,会出大问题!
房玄龄与杜如晦都忍不住轻轻点头。
的确该如此,就连一些政策,也该如此。
李世民对他明年的规划很感兴趣:“那除了双季稻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打算?”
这些计划在周自衡心中盘算了很久了,他不假思索的道:“如果是之前,微臣只打算带着润州屯的屯户们开凿水渠,修建塘浦圩田,并且兴建水力磨坊。但现在微臣领着司农寺丞的职衔,掌管江南道屯田,那自然要把其他地方也纳入到考虑……”
比如太湖那边,与江相连,经常成为一派泽国,庄稼尽淹。修建海塘和堤坝才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李世民挑起眉:“你可只是总领屯田事宜,兴修水利是江南道主官的事情。”
“微臣刚刚说过,双赢。”周自衡唇角上扬,“其实兴修水利对民田是更有利而无一害的。”
只看怎么和他们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