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朱翊钧放下酒杯,……(第2/3页)
另一方面,宗室繁衍能力实在强悍,根据户部不完全统计,如今,分散在各地的大明宗室子弟已经多达六万余人。
一些高高在上的亲王和皇室近支,仍能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绝大多数宗室与皇家血缘疏远,禄米微薄,本就难以维持生计,嘉靖、隆庆年间还时常遇到拖欠和折算其他物品的情况,度日艰难。
许多宗室日子过得穷困潦倒,王国光也给朱翊钧举了例子:“有的年遇三十而不婚,有的暴露十年而不葬。”
《皇明祖训》有规定,凡皇室宗亲,只要犯的不是什么谋逆大罪,就不会判处死刑,顶多囚禁起来,还能管饱。
于是许多宗室成员,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地方府衙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朝廷,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有过统计,全国田赋一年上缴朝廷约四百万石,而宗室成员加起来,需要供给的禄米多达八百五十万石,足足一倍还多的亏空。
宗室问题也不是到了现在才出现,早在正德年间就开始显现,于是,朱翊钧命造敕房给他找正德、嘉靖、隆庆时期的奏疏,他要看看祖宗们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不出意料,祖宗的处理方法,毫无参考价值。
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宗室上疏皇帝,被皇帝一顿责骂,押送到中都凤阳幽禁起来。
这对于那些底层宗室成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凤阳关的都是皇亲国戚,管吃管住,除了没有自由,条件还不错。
朱翊钧左思右想,又宣内阁、户部前来商议。
张居正一直以来都主张朝廷应该好好整顿一下宗室在藩地横行,鱼肉百姓的乱象。
朱翊钧觉得,惩治犯罪虽然势在必行,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于是,又有人提出,早在弘治十六年,就有大臣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其他儒学生员一起参加乡试和会试,若能考中进士者,可授予王府官职。
但此提议立刻遭到了礼部反对,理由也很简单,祖制未有先例。
太祖高皇帝有言在先:“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如有冒犯,或意欲改变祖制之臣子,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祖制不可违”是从皇帝到大臣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准者,但凡有人动了改一改的心思,立即就会有一大堆人跳出来反对。
事实上,成祖当年如此忌惮蕃王,也不敢违背祖制,将之废除。
朱翊钧将宗室问题拿到朝会上讨论,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在解决问题上,大臣们态度消极,但只要一提到重修祖训,立刻就有一堆人站出来,跪在他面前,高声疾呼:“万万不可!”
早朝之后,朱翊钧单独宣张居正文华殿进谏。
“先生不妨猜一猜,我要说什么。”
张居正自认为,这世上除了冯保,最了解皇上的人,就是他。
他不用猜也知道:“陛下欲重新修订总是制度。”
朱翊钧大笑:“知我者,元辅先生也。”
说完,他又叹一口气:“从小到大,我没少听‘祖制’二字,也知道,这两个字,没少拖累大明。比如,汪直。”
汪直不想当海贼,只想做生意,曾经帮助朝廷剿灭过不少倭寇,从始至终,都在请求朝廷开海,通贡互市。
最终,却因为祖制,被王本固抓捕并处死,导致东南地区饱受十年倭寇之乱。直到穆宗即位,经过好一番拉锯,才终于得以开海。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忽然笑了起来:“若违背祖制,是为不孝,那这个不肖子孙,就让我来做。”
“百年之后,见了太祖,我自会请罪。”很快,圣旨下发到内阁:即日起,宗室子弟,将军以下,皆可进学读书,参与乡试、会试,考中者均可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