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外出的时候,朱翊……(第2/3页)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朱翊钧没有看到张敬修和张懋修。
那日张居正上疏,因儿子预殿试而请求回避,朱翊钧还以为张家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没想到,只有张嗣修一人。
这些日子,朝中大小事务繁忙,朱翊钧也没细问。
张懋修这么骄傲一孩子,一直以来,读书的目的就是奔着考状元去的,现在连进士都没考中,那得多难过。
还有张敬修,朱翊钧看过他的文章,的确一般,但上次他就没中,这次又没中,关键是弟弟第一次就高中了,心理落差一定很大。
朱翊钧一边看考生策对,一边在心里想,过几日,一定找个机会去到张府瞧瞧。
他在皇极殿中逛了几圈,把所有考生的开篇全都看了一遍,对他们的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筛选出他认为的可用之才。
隔日,文华殿御前读卷,按照世宗定下的规矩,读卷官只读前十二份策题。
但朱翊钧听过之后,却有些意犹未尽,命人再取十二份进读。
听完二十四份策题,朱翊钧又看了一眼,内阁提出的排名,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将第四名,提到了第二名,便说道:“就按这个发榜吧。”张居正看着手里的名单,思忖良久,最终叹一口气,与诸位大臣一起,退出文华殿。
朱翊钧提到第二名的,正是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而状元是湖广临武人曾朝节,探花是浙江金华府人陆可教。
而原本应该在状元位置上的沈懋学,排到了数十名开外。
沈懋学乃是心学传人王畿的学生,精书法,好诗文,亦善骑射。他曾与张居正有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却因为“夺情”事件,引疾归乡,没几年就抑郁而终了。
说起来,这件事跟沈懋学也没多大关系。是吴中行、赵用贤二人带头弹劾张居正,被万历廷杖,罢官。沈懋学上疏为二人求情,未果,又写信给工部尚书李幼滋。李幼滋却说张居正不奔丧,得圣贤之道,训斥沈懋学迂腐之辈,啥也不懂。
沈懋学想不通,辞官也就罢了,还把自己气死了。
而如今,吴中兴、赵用贤这两位张居正上一世的得意门生,如今却已是查无此人,不知在哪个偏远地区做知县。
张居正没把沈懋学放在状元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打算让他留京。
远离朝堂纷争,说不得能叫他心胸宽广一些,多活几年。
而曾朝节、陆可教本就是殿试前五,除才学之外,人品也没得说,为官清正,持论公允。出身寒微,在朝中独立无所依傍,不结私党,也不树宗派。
而朱翊钧看过这些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这二十多个人里面,至少十五六人都是心学门人。
他对王守仁和心学没什么看法,小时候因为好奇,也了解过不少。
虽说心学门人个个思维敏捷,观点新颖,文采斐然,写出来的文章,很对朱翊钧的胃口。
但他并不想朝中各个重要位置都被一种一个学派占据,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互相监督,互相进步。
这是皇爷爷曾经教过他的制衡之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产生分歧,讲人分成不同派系。
帝王的之术不是消弭党争,而是控制规模。防止任何一派获得绝对优势,垄断权威。
朱翊钧虽未下诏令,但在与张居正议事时提过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不得选为庶吉士。
殿试刚一结束,皇太后降下懿旨:“着礼部在京顺天等八府及南京、凤阳、淮安、徐州、河南、山东,于大小官员、民庶良善之家预先选求,择其父母行止端慎、家法严正女子,年十四十五,容貌端庄、德性纯美、勤中礼法度者。”
朱翊钧看完,要求把年龄改成十七、十八。皇太后不同意,说这个年纪还没嫁人的姑娘,那一定是容貌、德性某一方面有缺陷,嫁不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