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如果朱翊钧没记错……(第2/3页)

“蔡可贤赴约,刚敬完马奶酒,就被数十名精骑兵掳掠走了,直奔塞外。”

八卦听到这里,朱翊钧面上虽然只是皱了皱眉头,心中却大为震惊。蒙古女人,还是王的女人,在双方议和之际,看上了对方的属臣,并公然掳走。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过去四年了,他竟然从未听说过。

“你继续说。”

方逢时又道:“王尚书大惊,想要派兵去追,却已然不及,双方正在和谈,又不好冒然征剿。”

“那……后来呢?”

“几日后,蒙古骑兵又将蔡可贤送了回来,传言三娘子将他留宿帐中,同眠数夜。自此边尘不惊,西陲寝烽。”

朱翊钧听着听着就觉得,这事情有些离谱了:“什么叫传言?三娘子就在宣府,要不请来问一问,她究竟有没有和蔡可贤同眠数夜?”

方逢时又道:“陛下莫急,臣还未讲完。”

“你接着讲。”

“正因为此传言,蔡可贤被众多科道官弹劾,说他乱俗伤风,有辱大明。不久,蔡可贤就遭到了罢免。”

朱翊钧大致梳理了一下,这件事发生在隆庆五年,也就是高拱掌权内阁的时期,以高阁老的个性,听到这样的事,确实能做出让人罢官回家的事,并且还不用上奏皇帝,他自己就能做主。

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很像朱翊钧近来常看的民间话本,貌美官吏与异族小娘子的艳情八卦,既劲爆又狗血,看点十足,很符合看官们的猎奇心。

就算蔡可贤和三娘子之间“同眠数夜”,那他才是被强掳而去的受害者,受害者却反倒要被言官弹劾,罢免而归,好没有道理。

他委曲求全,倒也算是为国献身,何来有辱大明一说?

“另一个说法也讲来听听。”

方逢时再一次娓娓道来:“以往,朝廷与土默特部每次和谈,总是故意要求边镇文臣亲自赴约谈判,许多官员恐怕丢了性命,不肯前往,宁可花重金贿赂蒙古士兵,免于涉险。”

朱翊钧一边听,一边想,这应该说的是嘉靖年间,严嵩掌权时期,很符合当时的官场风气。怪不得这边陲重镇如同三更天的长安街,让蒙古人来去自如。

“隆庆五年这次议和也是如此,蒙古人三分两次要求使臣亲自前去帐中和谈,文官们互相推脱,都不愿意前往。只有蔡可贤大义凛然地站出来,表示不能叫蒙古人看轻我大明!”

“遂带上随从,亲自出长城,到蒙古营帐,与三娘子叙宾主之礼。”

“三娘子见蔡可贤赴约,喜不自胜。又被他的威严和胆识所折服,和谈颇为顺利,蒙古人未有别的索求。”

“蔡可贤为此作《塞下曲》十首刻于马市石上作为纪念。”

“王总督因此大加赞赏,称蔡可贤的胆略可与唐代郭令公单骑退回纥兵相比!”

与唐朝名将郭子仪相提并论,这个评价属实是相当的高,可见,这个蔡可贤绝不仅仅只是长得好看,应该确有几分军事才能。

后面的故事与前一个版本相同,有心之人嫉妒,言官弹劾,蔡可贤罢官而去。

朱翊钧问方逢时:“你是当时的巡抚,应该见过这个蔡可贤,你对此人有何评价?”

方逢时思忖片刻才道:“蔡可贤为人精敏阔达,勇于任事,而内行甚谨。”

“内行甚谨。”朱翊钧重复了一遍这几个字,随后站起身,“去看看他写的《塞下曲》。”

这倒是不用专程去看一趟,吴兑写下来给他看便是了。

《塞下曲》一共十首,写的的确是但年隆庆和议的事,不过,吸引朱翊钧注意的偏偏是其中一首吟咏三娘子:“宠冠穹庐第一流,自矜娇小不知愁。谁禁黑水阴山外,别有胡姬叹白头。”

三娘子亲口对朱翊钧承认了,他倾心于蔡可贤,从方逢时的叙述中,不难听出,此人也的确有胆略,也有军事才能,是边关文臣的绝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