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第3/3页)

正午的阳光有些热烈,卫豫州同宋声吃了午饭之后才离开。

粉条能够供给军中做军粮,所要的量可不小。宋声没法保证一次性全都给到,说是分期送过来,军队这边也可以分期付钱。

宋声没想到这次出来除了探望宋成之外,还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宋成的事情也不用再担心了,这下可以神清气爽的打道回府了。

宋成最终成功请了半天假出来,陪着宋声和陆清在城里逛了逛,第二天宋声他们就回去了。

如今路也修了,粉条厂作为肃昌的第一大经济支柱,发展的势头也很迅猛,砖厂的运转也很顺利,等成功给西北大营的军队共上第一批粉条,应该能有不少的进账。

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文化也不能落下。先前那座慈佑院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宋声打算在府城开个书院,作为肃昌的官学。

说来也可笑,按道理来讲,每个州府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院。就像宋声曾经在宛平府城就读的宛平书院一样,各地的秀才们想要应试考科举,就得去书院读书。

可肃昌压根就没有一个正规的书院,听说头几年还是有的,可是因为地方太穷了,官府也不作为,经济压根支撑不起书院的运转,只能问学子们收取高于原来十倍的束脩来维持书院的运转。

但这个钱实在是太贵了,一般人根本读不起。即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意来这种书院读书。交不起学费,就请不到好的夫子,没有好的教育资源,谁家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来读书?

是以,肃昌境内的秀才很少,即便是有很多,也没那个条件去书院读书参加科举。有那个条件的,便去了别的书院读书。时间一长,肃昌的书院便倒闭了。

宋声不只想把书院办起来,按照规定,书院只招收秀才,那么秀才以下的学子怎么办?

虽然他无法普及几年的义务教育,但办个类似于小学到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就读的官学还是可以的。

读书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考科举,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开阔视野,明事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教育也得跟上。这样时间久了,在氛围熏陶下,民风就会变的好起来。

他想把前世的教育制度给搬到这里来,直接开办不同层次的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对应不同的阶段。

不论男孩女孩还是哥儿,都可以上学读书识字认字。

现在的私塾年纪小的允许男孩和哥儿一块读书,年纪再大些超过七岁就不允许了。

圆圆已经七岁了,过了今年,圆圆就不能跟着哥哥一块到私塾念书了。宋声多少也有些自己的私心,不过也不光为了自家儿子,乡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懂得了知识,以后对于生活的选择能更多一些。

他想了想,这件事儿得抓紧时间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