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第2/3页)
南来北往的商人地位提高了,能够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国库不就容易充盈了?
在翰林院里头的人,除了他们这些真正通过科举考上的人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关系户。有些话他们敢说,宋声可不敢说。
宋声进了翰林院的门一直都闭口不言此事,皇上的决断竟然已经颁布施行了,再议论也没用,万一让别人听到一些不好的话,随便给编排添油加醋一番,说不准传出去的就不是你原话的意思了。
为官两载,宋声行事越发谨慎了。
可他不想参与讨论,架不住有人问他。
“宋大人,你怎么看待此事?”
宋声没想到一大早就碰上了蔡青云,这话是他问的。
宋声笑了笑,说道:“圣上自有决断,咱们为人臣子的,圣上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行了,旁的事情多说也无益。蔡大人觉得呢?”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蔡青云存了挖坑的心思,却没有想到对方如此谨慎,让他想找漏洞都找不到。
这件事儿在京城大家都议论的厉害,但谁都不敢放到明面上去说。
宋声早上才刚在办公房坐了一会儿,贺平就过来了。
他冷着个脸,强调了一遍,“关于圣上新颁布的律法,你们谁要是心存疑虑,可以来找我言说,但私底下禁止议论。再过三年,就到了翰林院擢考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外放做官,要是因为这件事儿被人抓住把柄,以后的前途还有没有,好好掂量掂量。”
贺平平时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能站出来说这话,肯定也是因为上头有人敲打了。再者他也是翰林院的人,若是有人在翰林院出了事,连累了整个翰林院,他面上也不好看。
虽然他们这是个清水衙门,但名声可是响亮的很。要是因为这事抹上了污点,贺平也好不到哪去,肯定会被追责的。
大家听完之后都默不作声了,不管别人怎么样,这事儿都跟宋声扯不上关系。
其实私心里来说,宋声觉得景帝颁布的这个律法还是利大于弊的。
可能真的会有一些老百姓放弃种田,转而投身商贾。可有些人说的也对,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你拿个东西出去卖,就能卖得出去吗?也是要有头脑,有策略的。
况且按照景朝现在这个国情来看,这个法子目前来看应当还是利于国情的。
此时的御书房。
景帝紧抿着唇,脸色面无表情,旁边跟着的太监大总管刘德福刘公公在旁边伺候都小心翼翼的。
旁人不知道,可他却了解这位他自小服侍的皇帝,他虽然脸上没表情,但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的心情很差劲。
自从律法颁布之后,朝堂上的大臣见劝谏也没用,就改写折子呈了上来。
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臣,都是出身士家大族,相当反对新的律法。
一连三日都在往上递折子,景帝的心情差到了极点,脸色逐渐难看起来。
刘德福在旁边伺候着都不敢吭声,帝王喜怒无常,都说伴君如伴虎,即便他陪了这位圣上几十年了,但在说话做事上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不对触动了天颜。
虽然大臣们无法阻止皇帝一意孤行颁发新的律法,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此放弃了。阻止这件事的方法还有很多,悄悄在背后使绊子,让这些措施不好进行下去,也是他们的手段。
景帝今天收到的折子里头,不光有那些老臣劝他收回成命的,还有一些对他忠心的臣子对律法实施之后现状的反馈。
都是在律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然光凭这几个老家伙上几道折子,他也不会如此生气。
刚才干儿子端过来的茶已经凉了,刘德福在旁边恭敬的说道:“陛下,茶凉了,老奴再去给您换一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