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饿不死,但很穷(第4/5页)
目光所及,有不少老人小孩顶着烈日在山谷附近寻找野菜、土豆、红薯之类的作物。
这些东西平日里他们不吃,经常随手种了喂牲畜,但恰逢遇灾,稻米歉收,人都没得吃了自然也不至于嫌弃。
“刘大保,通判来了。”
保正见到村口不远处的田里有个中年汉子正在锄地,就向他喊了一句。
那汉子听到声音,回过头去,见到一行人,连忙扔下锄头小步跑来,向章庶连连拱手作揖道:“小人刘四见过通判。”
宋代村庄虽然已经有了村镇乡概念,但不设村长、镇长和乡长,而是以户为单位设保甲、大保、都保、保正。
其中十户为一保,由保甲为主。而每五十户设一大保,设大保长。所以如果一个村子只有十户人甲,那村长就是保甲,超过五十户,就是大保。
丰源村是山里超过五十户的大村子,附近十多座山头,方圆得四五公里都是一个村。虽然村民分散得厉害,村头走到村尾得走一两天,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毕竟山区里的村子人员分散的厉害,有的时候一个山头就一两户人家,总不能按照山头来划分,显然有点不合适。
大保刘四刚好就住在村口附近,下面的梯田当中就有他的几块地,正在田里挖红薯。
章庶就拉着他问了一下情况。
原来夏天东南丘陵的山区干旱缺水是常有的事情。
唐代不是有首诗吗?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即便不是灾荒年月,山下有水,山上就不一定有水。
从山下的小镇进山走山路都得一两个时辰,稻田要的水非常多,就几乎不可能挑水进来。
所以山里时常闹灾。
这种现象要到后世有了自来水,可以走管道从山下的河流里抽水上山来解决。
而在古代,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只能靠天吃饭。如果运气好下那么一两场雨,通过挖的池塘、水井蓄水,就能解决。
但可惜今年运气不佳,从四月份到五月份一个月山里都没有下雨,导致稻田干旱死了,只能捡点土豆维生。
“今年算是好的了,最近几年朝廷推广这红薯土豆子,不要多少水就能养活,在山里还有那么几眼泉水,虽然不能用来种田,可浇地自己喝还是够了。”
刘四双手叉腰,田埂间摇着头道:“但可惜的是雨一点都没下,村民们也就够自己吃的,怕是今年的税纳不上去了。”
“这个你不用担心,朝廷对于灾情的地方自然有免税的政策,上报申请了赈灾粮吗?”
“上报了,县里昨天派人来调查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到。”
“嗯,此事我会关注。”
章庶双手背负在身后,目光看到远处挑水的队伍正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山下艰难地挑水上来,可这些人都是四五十岁以上,有些甚至是老人,于是问道:“现在有多少青壮?”
刘四说道:“咱们丰源村其实就是附近十多座山里的百姓居住地,有村民三百余人,青壮将近百人。”
“他们如今在何处?”
“在山下打短工,帮人割点稻谷,赚点吃食。”
“每日多少文?”
章庶追问。
刘四挠挠头道:“不给钱,就给点吃的。”
“唔……”
章庶抬起头看向四方。
山林茂密,林间绿荫森森,光看景色,却是不错。
但空气里燥热,村庄仿佛没有人烟,村民地里翻找着红薯,小孩和老人在山里挖着野菜,犹如没有生机,只有死寂。
可即便是如此,比往年也好了许多。
如果没有朝廷赈灾,没有红薯土豆,按照以前,怕是会死不少人。
在这一刻,就连章庶这样的官员都不由得感觉到朝廷这几年的变化,让天下百姓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