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造出自己想要的天意(第2/3页)

“他们能聚集在此,且有如此气焰,归根结底,皆是觊觎大盛的土地和财富。既是为利益而来,那么,当利益出现分歧时,他们之间便会出现混乱——”

她道:“相比于还未到手的财富,性命二字,才是当下他们面前最大的利益。”

这就会造成,当他们面对杀伤力大大增强的盛军,和与预料中不同的局面时,谁都不甘心冲在最前面,急着去做枉死之人。

内乱就是这样开启的。

若说的傲慢一些,常岁宁愿将这些倭军称之为:“在这片海面上,他们分则各自为虎,合则一滩烂泥,战得越久便越显弊端。”

从某种长远的大局层面上来说,打七万聚集而来的倭兵,远比打七万游击的倭兵,来得更省力,更能拔高胜算。

从此刻一时局面来看,因面对的倭军数目剧增,她的士兵也会因此伤亡惨烈,但从长远而计,却是在降低伤亡。

若从一开始起,便任由倭军四面游击,逐面击破各处防御,以我之短防彼之长,长此以往,结局必败无疑。

说得冷血些,在既定的败局面前,一切的伤亡都将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死了也是白死。

尤其是面对异族,大盛不能败,抗倭之战必须要赢,所以常岁宁一步步逼迫倭军集兵来攻,造就了此时局面。

战争带来的伤亡是残忍的,但此时死战,是为了身后大盛无数子民的性命和尊严不受倭军屠戮。

她罪在当下,然而慈难掌兵,若身为将领,不能坚毅果断地做出抉择,便将付出更惨痛的代价,带来更大的伤亡……这一点,常岁宁在领兵之初,曾得到过十分惨痛的教训。

从那之后,她便深知,她唯一要做的便是,让每一场避无可避的战役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带来最长久的和平。

这次,也不例外。

此一战,她要让倭国付出从未有过的惨重代价,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教训,让他们不敢再试图觊觎大盛,安分守己,远不止十余年!

但再激昂的士气,也改变不了士兵会疲怠的客观事实。

杀敌只用人来杀,永远是最笨的打法。若想在敌我双方战力悬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己方人力损耗,便需要借助外力。

军阵与机关皆为外力,但常岁宁事先为倭军准备的,不止这些。

唐醒也想到了在赶回来的路上,通过那些特殊改制过的火药筒,在水中制造出的烟幕,但此计很挑距离,并十分受制于双方所在的方位与风向……

小面积的打法,或是守城之战时,敌我位置分明,只要风向附和预期,必然格外好用。但海上大场面对战之际,很难将这么多的敌军战船尽数引到符合风向的方位,再者便是——

“可惜此时海上无风。”唐醒十分惋惜地道:“不然凭借大人让人新造之物,此一战,定能更添胜算。”

说来也是不巧,今日天色始终阴沉着,却午后却迟迟不见有像样的海风吹过来。

“没有风也很好。”常岁宁道:“没有既定之风,我们便可以随意造出自己想要的风向。”

唐醒听得愣住,任凭他自认见多识广头脑灵活,却也总会因为这位刺史大人的话而感到摸不着头脑……

但因清楚地知道刺史大人不是傻子,断然说不出傻话,于是唐醒便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当中。

“大人的意思是……”很惭愧,他近来竟经常问出这句话。

常岁宁:“至多再等一个时辰,便能有我们想要的风了。”

“看天吃饭”这种事,在战场上,吃上了是幸运,吃不上却也是常态。

风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若将一场战事的胜算,过多寄托到风向之上,也从来不符合常岁宁的行事习惯。

若说风向是天意,而此刻天意不肯向她倾斜的话,她或选择亲手“造出”自己想要的天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