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6页)

钱学子下场后,之后又上去了数十名学子,也是在丙等试后便止步不前,得一个丙等中已是欢喜。

之后,才有一二学子上台,选了乙等试,乙等试有五题,前三题都是寻常普通的题目,只要学生可以将其的大意说出来,便可得一个乙等下。

而真正的难题在第四题与第五题。

这一次,连裕和陈汀也没有藏手,二人一人败于第四题,一人败于第五题,倒是得了一个乙等下和乙等中的成绩。

陈汀下了场,坐在徐韶华的身边,这才敢轻拍胸口:

“那第四题的春花与春华实在相似,若非方才徐同窗冲我笑了笑,我一时还不能确定。”

陈汀这话一出,徐韶华一时哭笑不得:

“我可不曾提醒过陈同窗,陈同窗能过,也是凭着这些时日的苦功罢了。”

陈汀还要再说什么,徐韶华却摆了摆手:

“若是陈同窗非说是我一笑之故,那我倒应该问陈同窗一句,只这句春华,想来也是有人一时不通吧?

陈同窗却能通晓,想来私心里也早有此念,而我的作用,不过是让陈同窗多了一份信心罢了。”

陈汀闻言,心里熨帖,可却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天底下,只怕是无人能说的过徐同窗了。”

二人刚说完,一旁的林青越便施施然起身走了上去,前面的丙等试和乙等试他过的很是顺利,王先生也不由得抚了抚须,随后这才公布了甲等的题目。

题目是王先生早就准备好的,乃是十中取一,放眼国子监,敢来试这甲等题目的学子,便过不了五指之数。

毕竟,这些学子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终其一生想要努力挤入的京城,唯一的敲门砖便是科举。

六艺,对于他们只是添头,能得乙等已是足够。

王先生这道题目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其是前两年在一本竹简中发现的启夏朝的文书,看其大意,似是两国交战前的檄文。

启夏朝距今日久,留下的文书字迹更是称得上一句稀少,此前林青越便是译了一首民谣,便直接被王先生点为头名。

那民谣不短,足有数百字,也不知林青越在科举之余下了多少功夫。

这会儿,王先生只取其中一句问他,林青越不假思索的便答了出来,之后更是直接将译文写了出来。

等最后一笔落下,林青越的心脏嘭嘭直跳,这篇檄文他曾经在藏书阁中看到过,甚至已经有前人附上译文。

其用词雅正,全篇千余字,字字珠玑,哪怕只是一篇檄文都是那样的鼓舞人心,便是林青越看到后,都忍不住将其熟读背诵。

却没想到,今日他竟然会遇到出自此处的题目。

林青越领了一个甲等上的成绩退了下去,不过他并未离开,徐韶华还未一试,若是他也能得甲等上,二人也要再比一次。

王先生看到徐韶华真的上台,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依着流程开始丙试和乙试,等到甲试时,王先生都没有问徐韶华是否继续,便直接顺手抽了题目出来。

徐韶华端详了一下,先用启夏语念了一遍,随后这才用今人言来解释,最后,他才抚袖磨墨,提起笔将其一字一句的写了下来:

“其行狂悖之行,内祸义臣于长坡,外奸敌国至卢地,以累十三州之民,民民受秧、户户不宁。”

徐韶华写完后,将答卷呈给王先生,王先生看后赞赏有加,随后便一如既往的将其公之于众。

林青越几乎一字一字的看过去,而等众人一片感叹之时,林青越突然站起来道:

“先生,徐同窗此答中有一字错漏。”

林青越的声音依旧温和,可是却压抑不住他眸底的喜意,王先生将学子们的作答公之于众也是想要让众人亲自看过,方得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