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2/5页)

这位考生的心理活动很是密集啊。

徐韶华没有抬头,只是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剩下的六道政论之上。

所为政论,便是直接以政治时事为题,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既不能千篇一律,敷衍了事,又不能脱离实际,惹人发笑,是以这六道政论本就是来为本次覆试划分名次的关键之处。

可是,对于现在这些还过分青涩的考生来说,他们所言大多都稚嫩可笑。

不过,徐韶华有许青云千里迢迢送来的经验,再加上曾经在霖阳府的那段时日,这便是徐韶华胜于其他考生之处。

而徐韶华要的从来不是区区一个秀才功名,若要考,那便是奔着头名而去!

这六道政论题,由浅入深,起初只是截取曾经旧朝的一段政事,请诸考生论述自己的见解。

但等到最后三道,一道比一道辛辣,一是先帝时期的征伐无度,造成百姓如今的积贫积弱,问考生如何评价。

二是圣上幼年继位,七年方得以亲政,百姓多不知矣,问考生怎么看。

而第三题,也就是最后一题,只有短短一句:主弱臣强,何为?

徐韶华很快写完了前三道题目,等将目光落到这后三道时,不由轻轻一叹。

这位学政大人倒是敢问。

随后,徐韶华提笔作答:

“学生谨答:国安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安。若无疆宁,则无国安,征伐有度,可得太平。”

考卷给的纸张并不多,是以这几道政论题,显然是不准备让考生长篇大论,徐韶华只思索后,写下约莫百字的答案。

虽然先帝曾经不断征伐,以至于最后竟然从民间借银来酬军费,可不得不说,正因为先帝将那些外族打怕了,这才能让圣上年幼继位,却仍得七载安宁。

这是先帝之功,不可磨灭,不可诋毁。

至于题目中,百姓的积贫积弱,徐韶华认为并不只是因为先帝征战的原因,但此题只提先帝,是以他并未多言旁的。

至于其二,曾经小侄子提笔写下与圣上名讳冲撞的字,也确确实实是因为圣上继位年幼,而百姓对于上位者的更换并不放在心上的缘故。

但若是这样作答,那便有冒犯之嫌,君不见,那些御史意图参奏圣上也是要想尽办法,以前人之过以鉴后人。

徐韶华认真思索了一下,随后提笔写下一行墨字:

“学生谨对:古来贤达者,不以年华高低,不论出处贵贱,然贤者之贤已乎天下知。”

随后,徐韶华只简单用了历史上几位名人的事例,认为只要圣上施以仁政,有仁爱之心,他日自当贤名天下知。

徐韶华写完后,停笔一看,摸了摸下巴:

倒是有心灵鸡汤的味道了。

但是这样的题目本也不是需要考生提出多么张扬的想法,只看最后一题便知道了。

若是两道题目连起来读,那便是主弱臣强,以致民不知君。

可连圣上都尚且孱弱,那考生又能做什么呢?

还是炖一锅心灵鸡汤补一补吧。

而最后一题,徐韶华略略思索之后,便知这题并不是想要考生抨击所谓的臣强。

若是如此,这届考生怕是连入仕也不得了。

徐韶华扯了扯嘴角,学政大人这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考生把这些题目全然作答吧?

随后,徐韶华对于这道压轴题,冥思苦想片刻后,这才轻轻一叹,落笔写下了不足百字的作答。

“学生答:君干臣枝,若使枝大干细,则根应深而固之,方不摇不倒……”

徐韶华为自己这篇作答,披上了植物生长的外衣,可其通篇的实质也不过就四个字:

猥琐发育。

这一点,曾经的少年天子做的很好,具体体现在原文之中,等小侄子上去时,曾经孱弱的少年天子,也已有了一众追随者,与右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