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归国(第3/4页)

蔡元培越听越觉得不对,说好了是文化沙龙,结果他上来就带偏了。只不过自己不太好说他,只能任由如此。

最近京城因为对德宣战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段祺瑞和黎元洪也因此爆发了府院之争,都在互相拉支援团。

梁启超顿了顿第一个回道:“最初我看好德国,不过当我的一位好友张君劢从欧洲回来,并告诉我一些战局的走势后,我改变了看法。现在同盟国大势已去,如果想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对德宣战的确最为有利。”

“任公所言极是!”伍廷芳高兴道,然后又问陈仲甫,“仲甫在《新青年》上旗帜鲜明地主张应该对德宣战,就很好地代表了民意。”

陈仲甫却说:“我并不认为这是民意。”

伍廷芳有些尴尬,问道:“不是民意是什么?”

陈仲甫说:“我只是认为对德宣战对我们有利。但这肯定不是民意。此外,我不赞成以民意决定一些大政方针。我们要看清,共和、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是新事物,很多人理解并不深刻。如果什么事都由多数的民意决定,您就看吧,留辫子、裹小脚、复科举、辟帝制难保不会有多数人赞成。”

伍廷芳哈哈笑道:“果然是仲甫!你的这番话让我也如醍醐灌顶。”

蔡元培听了陈仲甫的话,眉头有些展开,他总算让文化圈压倒了政治圈。

李谕也是越发感觉陈仲甫不一般。

这种话也就他能说。

而且他提前一百多年看清了一些本质上的问题。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其实大部分时间不是最佳人选,首先舆论可以被控制,民意更是能够被左右;再者,大部分普通人“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所以还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才对。

这种问题展开就有点复杂了。

李谕胡思乱想的时候,伍廷芳对他说:“院士先生,您身为全国科学之领袖,在举国都谈民主与科学的当下,您的地位更是无上的,对这件事有什么要说的?”

伍廷芳先给李谕上了个大帽子。

李谕笑了笑:“我正在考虑如何全盘接收上海的拜耳药厂,那样我就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加快生产,造福社会。”

伍廷芳听出了李谕话中意思,“先生不仅支持对德宣战,想得更多了一步,在下佩服。”

蔡元培咳嗽了一声:“咱们还要不要聊点文化的话题?”

伍廷芳已经达到目的,忙说:“应该,应该的!”

李谕则先给蔡元培道了个歉:“蔡校长,我把何育杰丢在美国了。”

蔡元培一愣:“丢在美国了?”

李谕说:“哥伦比亚大学一定要留他做一年客座教授,美国科学院聘他为外籍院士后,也有至少十场讲座要开。”

蔡元培无语道:“北大好不容易有这么出色一个物理教员,我当初还说你不要挖墙脚,没想到直接给送去了美国一年!”

李谕说:“又不是不回来,而且……就现在的校风,缺他一年无妨。”

蔡元培说:“我可告诉你,下不为例,以后必须提前给我打个招呼。”

李谕赔笑道:“放心吧,以后我帮你再培养几个院士出来。”

蔡元培满意道:“这还差不多!”

其实现在北大的教员中,连博士都没有,马上来的胡适是头一个。

……

沙龙结束后,李谕开车顺便送梁启超回家。

路上,梁启超问道:“疏才,你刚才美国回来,那边什么情况?”

李谕说:“还能怎样,都在报纸上登出来了。”

梁启超说:“现在的人心很难猜测。前几天安徽督军倪嗣冲来京城,他是总理段祺瑞的亲家,一开始不知道段总理的意图,到处宣扬对德宣战一定会亡国,还说我是‘亡国文妖’。后来他知道总理也主张对德宣战后,态度立马大转弯,变成了一个坚定的主张派,还大声疾呼,‘对德宣战应该无条件同意,并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