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讲座(第3/4页)

梁启超说:“个人喜好而已,但李谕先生不失为一代大才,这次我们是受邀来参加哥大的讲座。”

能在美国的大学开讲座不容易,康同璧虽然知道李谕的本事,但不愿意接受他此前揭父亲的短。

李谕懒得多费唇舌,交接完后就来到了哥大本校。

哥大校长塞斯·洛以及卡朋蒂埃、丁龙一起来迎接他们,另外还有丁龙讲座的首位讲师夏德。

李谕和梁启超现在都是超级知名的中国人,今天的讲座不仅来了许多文学院的学生,哥大理学系同样到来,把讲堂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夏德是德国人,是二十世纪初欧美最知名的汉学家之一,他在中国待了接近30年,不仅讲得一口流利汉语,还对中国的美术史、文字、艺术颇有研究。

而且此人著述甚丰,研究精当,在西方汉学界倍受推崇,他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夏德时代”。

夏德高兴道:“非常荣幸请来两位优秀的中国人。梁先生我是见过的,但我前年正好离开京城,你第二年就成名,未能得见,甚为遗憾。”

李谕笑道:“的确遗憾。”

心中却想,已经够幸运了,自己又不能左右穿越时间点。

梁启超说:“此行仓促,未能准备得当。”

夏德说:“您只需要随便讲讲,就是高谈阔论。”

梁启超拱手道:“献丑了。”

梁启超一直在研究新史学,于是根据中西方一些历史上的不同展开了对比演讲。

梁启超在这方面贡献不小,不仅仅只搞政治。

梁启超讲完后,塞斯·洛又让李谕同样讲了一些科学方面的论述。

李谕能讲的也很多,于是针对最近自己最轰动的黑体辐射推导以及X射线衍射实验稍微讲了讲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一旦结合上数学,不管什么学科,难度都会陡然提升。

记得早些年很多人还在吹嘘读书无用,尤其说什么学数学没用。当时很有力的反击就是:数学是辨别什么人能够走得更远的最佳工具。

发展到后世,几乎什么学科都离不开数学,比如那些经济、会计或者金融考研的,数学非常重要。

甚至文学研究还会用数学上的统计……

有时候真是感慨毕达哥拉斯两千多年前说的“万物皆数”不无道理。

即便李谕放慢了节奏,并且做了板书,台下不少数理学院的学生听得还是比较吃力。

——还是老毛病,如今的大学教育要么重视数学、要么重视物理,并没有将它更好地融合。

主要是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之前,理论物理学家的地位确实不够高。

好在李谕讲的这两方面都是大热点,学生们多少有所了解,不然真就成了天书。

李谕后来也发现讲的内容过难,于是最后用推导三大宇宙速度来收尾。

这个内容简单许多,但也导致了很多人有疑问。

朗缪尔·欧文问道:“李谕院士,如果达到光速,会怎样?”

李谕只好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会达到光速。”

欧文接着说:“可是,我读过您的文章,您曾经在德国提到过单光子概念,既如此,光子不就是以光速在运动?”

他还真是李谕的小迷弟,竟然读到了这篇影响力不算大的文章。

李谕给他解释说:“很简单,因为光子没有静止质量。”

学生们直接蒙了,一会说波粒二象性,光子是粒子;一会又说光子没质量?

现在并没有建立基本粒子模型,他们不知道并不奇怪。

一名学生问道:“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当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先生用的实验装置无法超脱现实的自然规则?换句话说,是因为它们处在光速恒定的自然界,而只能测出这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