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6页)

对于大明来说,攻打西域只有补给这一个问题。

只要能解决补给问题,剩下的问题便都不是问题。

明军的战力和将领的素质,想要收拾亦力把里并不困难。

“从吐鲁番前往哈实哈儿(喀什)有二千三百里路程,想要拿下这块地方,起码得派出三卫兵马,光是补给就需要十倍人力。”

“即便能用畜力替代,但五倍人力也是需要的。”

朱高煦用细长的指挥杆指向了吐鲁番和哈实哈儿,最后将指挥杆撤回,重新从吐鲁番指向了后世的伊犁河谷。

二者之间距离很近,不过一千四百余里,但却需要翻越天山,同样需要五倍人力和畜力才能解决后勤问题。

大明朝如果发兵三万进攻西域,最少需要十五万挽马,十五万民夫。

如果算上三万兵马的乘马、军马、挽马配置,那起码就是二十四万匹马,十八万人。

一个月最少要吃十二万石豆料,九万石粮食。

算上路上的损耗的话,这消耗或许会翻倍也说不定。

拿路程来说,最少需要四个月才能灭亡亦力把里,所以需要近百万石豆料,七十余万石粮食。

现在自己已经调了百万粮食和三十万豆料去哈密,最少还要凑出七十万石豆料才能达到开战标准。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王焘吩咐道:“翻看东北和漠北、北直隶情况,算算有多少豆料。”

“是”王焘得令,而后便快速在书架上翻找起来。

不多时,他停下了手头动作,略微心算后给出答案:“约一百六十万石。”

“调七十万石前往哈密。”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而后继续吩咐道:

“让胡季盯好亦力把里那边,一旦歪思汗身亡,他的两个儿子爆发内战,立马通知朕。”

“此外,调朱能、陈懋前往甘肃练兵,都督府调集足够打半年的物资前往哈密。”

“是”王焘毕恭毕敬,似乎永远只有一个回答。

不过他这样的表现,也正是朱高煦所需要的。

亦失哈与他的关系一般,所以他可以建议,但对于其它太监,他们只需要听话做事就行。

“南边的战事如何了。”

朱高煦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润润嗓子的同时等待王焘答话。

“舰队已经抵达巨港,不日将对满者伯夷用兵。”

“此战南洋诸国皆拥护朝廷,并未有朝臣们所预估的那般充满抗拒。”

王焘话音落下,朱高煦也并没有立马开口,而是拿起奏疏一本本翻阅并处理。

见状,王焘重新为朱高煦泡了另一杯茶,小心翼翼的放在了他的桌上。

在主仆之间的沉默中,时间也一点点的来到了七月。

《大明报》的洪熙十四年第三期报纸刊行,其中包括了辛亥经济变法的大部分内容。

当然,报社不可能汇报的很详细,但具体的方向是给出来了。

一时间,百姓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基建欢呼雀跃。

不仅如此,朝廷也将路引做出了修改,放宽了百姓往返各个地区的标准。

如此做法,为的是让贫穷的百姓可以在外多务工几年,变得富裕后再返回家乡。

针对大明各地的政策颁布后,各地都兴起了一波务工潮。

城镇人口选择辞工后前往官营工地务工,许多商贾不得已,只能将工价做出调整。

哪怕是农村的百姓,也在准备等待秋收后前往工地务工。

江南十六商帮及其保护伞所被抄没的财富,在身为皇帝的朱高煦二次分配下,源源不断的涌向了民间。

这一时期涌现不少诗词,大部分以赞扬朝廷,歌颂皇帝为主,其次便是各类个人略记的编写。

几个月时间,整个大明朝都热闹了起来,而朱高煦的目光却一直盯着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