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辛亥变法(第2/5页)
然而在当下的市场中,普通小县的力夫也不过才二十文的工价,诸如南京、北京、苏州这样的大城才能达到三十文。
朝廷一来,地方商贾的利益便会遭受损害。
当然,这所谓损害不过是原本能凭借一个人赚十文,如今只能赚五文罢了。
朱高煦这么做,便是在抬高工价,但他也并非是无脑的抬高工价,而是按照正常工价的涨幅,提前将工价一点点的抬高。
洪武年间,即便是南京等城池,力夫工价亦不过二十文,小县城仅有十余文。
而今三十余年时间过去,随着大量黄金白银流入,加上交通带来了足够的便利,凡是有铁路经过的地方,物价都要远远低于其它县城。
物价变得低廉,不仅让百姓得利,更得利的是那些商贾。
原本一个人创造一百文的价值,商贾仅给二十文工钱,原材料三十文工钱,二十文用作运费,商贾赚三十文。
看似很少,但商贾麾下有数十人帮忙干活,每日能创造一二的贯财富,一年下来积少成多就是数百贯。
如今运费和材料费因为火车出现而降低,甚至减少了时间,商贾一年能赚上千贯,而发给工人不足自己所获二分之一的工钱。
朱高煦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把因为朝廷而多赚的那些钱吐出来给工人涨工价。
这样侵害他们利益的事情,他们自然不会高兴,但他们的体量太小,根本无法寻找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所以面对朝廷的政策,只能低着头默默提高工价。
这一切,便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
“经户部监察并回收国库,此次庚戌之案先后入库金银铜钱近一千八百万贯。”
“此外积攒的货物、耕地、宅院也尽数变卖,折色为三千七百四十六万。”
“另外亦有二千余八十万贯国债被回收,请问陛下该如何处置……”
紫禁城、武英殿内,随着王回将庚戌之案抄获的结果汇报出来,坐在主位的朱高煦也放下了手中的朱笔,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腕。
“七千余万财富,是包括了所有贪官及商贾的财富吗?”
“回陛下,正是……”王回做出回应。
“回给你的奏疏,看了吧?”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的同时,目光紧盯着王回。
“回陛下,都看过了,臣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王回谦卑说着,朱高煦也开口道:“从户部调二千万贯,由你经手对北方进行改革,后续需要多少再逐步调拨,可有异议?”
“陛下圣明,臣只有敬仰,而无异议。”
王回姿态这般,朱高煦也放下手中茶杯道:“工部那边根据过往勘察已经得知,西南可兴修的铁路约六十七条,长不过四百里,短不过数十里。”
“朕已经将百里以下铁路剔除,留下十二条铁路,总里程二千八百余里,你看看吧……”
朱高煦话音落下,站在他身旁的洪保便拿起奏疏,走向王回同时递给了他。
王回接过后翻看了一下,发现这些铁路从筹建到竣工,时间最长的也不过两年半,最短的则是一年,总耗费一千二百万贯。
也就是说,朝廷需要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陆续支出一千二百万贯。
这一千二百万贯,算上北方的二千万贯,合计三千二百万贯。
需要知道,如今大明的岁入也不过六千六百余万贯,正常的六部、百官、地方衙门、兵马司、教育司等支出合计是四千百万贯,军队支出一千六百万贯,铁路、水利等工程维护五百万贯。
正常的行政、军队支出合计是六千一百万贯,每年能积存五百万贯。
这五百万贯,正常都是用来修建铁路和地方道路、水渠、水库的,而今年随着一条条铁路的不断竣工,支出好不容易才下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