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把控舆论(第2/5页)
“工部,漠北铁路勘察如何,是否可以开始修建?”
朱高煦将目光投向殿上的黄福,黄福身穿朝服作揖道:
“回陛下,漠北铁路第一段自鹤城往海喇儿城已经勘察完毕,全程六百三十里,比预计的少三十里,此外造价比较平原略高,但也没高出太多,造价三百八十万两,考虑到当地冬季漫长,故此冬季用于收集运送材料,仅有夏秋两季可以动工,故此工期约四年。”
“去年十月,工部就已经从鹤城开始筹备材料,预计四月初可以动工。”
黄福说完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朱高煦闻言颔首道:
“元宵过后,漠北、京津、四川、中原四条铁路同时开工。”
“臣领旨……”
郭资与黄福早有准备,故此连忙作揖。
见状,朱高煦又吩咐询问了六部的其它事情,末了在一个时辰内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最后宣布散朝。
随着散朝,大明每季度刊发一次的《大明报》也开始八百里加急送往地方。
在百姓们不知所谓,欢度新年的时候,天下各地的《大明报》在正月十六清晨发行各地报社。
习惯性看报纸的百姓得知今日开始结清第一批的国债本金及利息,并且停止发行铁路国债后,许多手中有闲钱的百姓纷纷前往了银行看起热闹来。
大明二千四百家银行,从未有一天像今日这般热闹。
许多人前往兑换本金和利息,也有的人试图抢购国债,但却被宣布已经停止发行,气愤的捶胸顿足。
看着那些兑换本金和利息的人,许多人懊悔不已,痛恨自己的短视,也痛恨朝廷突然停止国债的发行。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他们恰好就是大明整个阶级中的中产者。
随着大明朝的人口不断膨胀,地方上的田价越来越高,投资土地的回报见效太慢。
在这种环境下,《大明报》上也出现了一篇专门写了土地投资的文章。
文章中以河南举例,在永乐、洪熙大搞西北人口和江南人口迁入河南前,河南人口不过二百万,耕地也不过二千七百万亩。
在朝廷大搞人口迁徙后,河南人口在不到二十年间翻了一倍,如今人口四百余万,耕地却仅增加到三千三百余万亩。
在洪武年间,河南一亩上等田不过七贯,而今却涨到了十五贯。
田价虽然涨了,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视,水利带来的粮食产量早就落实了。
一亩河南上等田,每年最高产也不过亩产二石,贩卖后能得到七百文。
对于富农和小地主们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自己下地干活的,土地都是租佃给贫困的农户耕种,他们收的田租最高不得超过朝廷规定的四成,所以每亩田每年的回报是二百八十文。
在田价十五贯每亩的情况下,每年回报仅二百八十文,也就是说一亩田需要五十四年才能收回本钱。
如果是这样,那年利率也不过就是1.86%罢了。
同样,如果购买朝廷原本发行的铁路国债,那只需要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投资回报率是土地的250%,简直不敢想象。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霎时间许多人更为后悔。
如今是洪熙五年,大明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二十二年,全国推行官学已经过去七年。
在礼部的统计中,大明的文盲率从洪武三十三年的92%骤降到如今的74%,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明百姓是识字的,而他们识字便自然能读懂这通篇白话的文章。
一时间,悔恨充斥着这群人的心理,不少人不断追问国债何时重新发行。
不仅是民间,就连官员们也开始上疏请求发行国债。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觉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外加朝廷原本修建铁路就耗费巨大,故此发行国债无疑能在短期内解决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