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迁都北京(第3/5页)
琉球的气候可以全年耕种,因此得到了水田后,他便立马给自己的田做好了标记,前往衙门招募长山蛮,同时购买了稻种。
琉球县的百姓只有二百多户,一千多人,因此长山蛮的数量足够他们招募,只是排队要耗费不少时间罢了。
排到吕观时,他大手一挥便招募了十个长山蛮,不过由于他不懂官话,长山蛮的官话也说的不算好,因此衙门的吏员询问了他的想法后,便与十个长山蛮交代了起来。
一路上十个长山蛮与他没有任何对话,只是用吕观昨日买的农具就开始为水田松土、放水。
十个人的效率很快,不过几日就把五亩水田料理好,而吕观也遣散了他们,花费一个月时间育苗,最后招募几个长山蛮帮他把秧苗播种到其它四亩地上。
忙完这一切,吕观便只剩不到一贯钱了。
距离水稻成熟还有四个月,这四个月他只能节衣缩食,先把这段时间熬过去。
等水稻成熟收割,届时他就可以留下自己要吃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全数卖出去了。
这些日子里,每隔半个月就有几百人来到琉球县定居,不过相较于这样的迁徙速度,长山蛮的开荒速度更快,因此琉球县衙手中有许多开荒过后的熟地。
这些熟地价格便宜,每亩只需要一贯,而吕观现在的想法就是在粮食收割卖出后,攒钱买地,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如果可以,他想在几年后回家乡娶个媳妇,然后带着他们来琉球好好生活。
自己不识字不要紧,未来的儿子肯定得识字,他们老吕家也得在琉球繁衍生息,日渐壮大。
想到这里,站在自家田埂上的吕观脸上露出了对未来畅想的美好笑容。
类似他这样的人,放眼整个大明来说并不算少数,从琉球、交趾、吕宋、旧港到锡兰,这些得到政策扶持的地方,无疑是当下最适合贫民摆脱阶级的最好机会。只是这样的机会,往往只有少数人能抓到,大部分人都在观望中失去了先机。
至于政策的走向,则是靠春和殿内的朱高煦决策而出,不过如今的朱高煦却没有在春和殿,而是站在了江东门的城楼上。
“慢点慢点!”
“前方的船只避让!”
江东门码头上,此刻的这里人满为患,充斥着大量拖家带口北上的人。
自元宵开始,南京大量官员便随着北京不断完善而不断北迁。
元宵之前,南京有文官三千八百余名,武官四千三百余名,吏员三万四千余名,人口七十六万五千余。
至如今五月,南京文官骤降到两千六百余名,武官二千九百余名,吏员不足两万六千,人口六十二万三千余。
一个迁都的举动,便给北京带去了十三万余的人口,而南京的繁华也因此下降许多。
“这些官员迁徙后,北京的繁华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过随之而来的也有物价上涨的各类局面。”
站在城门楼上,朱高煦俯视码头的迁徙队伍,头也不回的对身后交代。
站在他身后的,是户部尚书郭资及礼部尚书夏原吉,以及工部尚书黄福。
“当下北直隶人口数量多少了,耕地几何?”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稍微思考便汇报道:“人口大约三百六十万,耕地三千二百余万亩。”
“还不错,起码几十年内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朱高煦颔首,但随即又评价道:
“不过,当下北方边军所需粮草耗费不浅,仅靠漕粮肯定不足,东北三地可以维持吗?”
东北三地即辽东、渤海、大宁,作为朱高煦的基本盘,当地的开发不用多说。
“当下三地有四百二十六万余口,二千七百六十五万余亩,就是亩产不如关内,每年税粮二百二十万石左右,朝廷能从市面买到的粮食不能多余二百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