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永乐元年(第4/6页)

“正常来看,还能结余七十万石,三十六万贯。”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加上朱高煦对山东、辽东的改制,让大明朝的财政在营造北京、疏通黄河、运河、吴淞二江,筹备下西洋的同时,居然还能结余,不得不说这是一份财政奇迹。

不过朱高煦很清楚,这份奇迹的前提是没有更大的折腾,而郁新前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汇报财政情况,而是想弄清楚东宫还有没有新政没有颁布,以及以钞抵税是否进行。

“民间的钞价,我刚才去外城询问了一些商贾,基本维稳在了每贯实价五百文左右。”

朱高煦开门见山说起了钞价,并对郁新交代道:“我的意思是,维稳在这个实价就已经不错了,诚然百姓也有负担,但朝廷的负担更重。”

“即日起,以钞抵税政策以陛下恩典为准,不固定以钞抵税。”

“同时,宝钞仅保持以旧换新,不再回收与发放。”

“殿下英明……”听到朱高煦这么说,郁新心里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提醒道:

“如此操作,朝廷的负担会减轻不少,不过庙堂之上恐怕会有不少人非议。”

“任他们非议去吧。”朱高煦平淡回应,这让郁新感到诧异。

老朱在宝钞上的遗留的坑太大了,真的要填补,那肯定是填补不过来的。

他现在只有利用西南和日本、吕宋所产的白银和铜锭来慢慢设立准备金制度,并且加强宝钞防伪。

在宋代和元代要发纸币,先要收进本钱,用后世的话讲就是准备金。

虽然随着王朝的衰弱,准备金通常会不足额,这也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总的来说,在基本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纸钞是可控的。

明朝的钞法崩坏除了老朱发行量太大外,还有就是没有准备金。

老朱没有设置准备金,是因为明初面对的钱荒情况严重,但随着西南银矿和铜矿开发,大明就渐渐有了设置准备金的资本。

现在只要下东洋成功,大明成功在隐歧群岛和金银岛设置长期互市贸易地点,那日本每年就能稳定向大明输入价值二百余万贯的白银。

加上西南和吕宋的白银、铜锭输入,大明的国库之中每年都会新增价值不少于五百万贯的金银铜钱。

大明和欧洲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欧洲因为人口市场太小,而美洲白银涌入太多会发生价格革命。

但是大明的人口市场庞大,别说五百万贯,就是翻个两三倍,也没有办法撼动大明的市场经济。

朱高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物税更变为货币税的道路上维稳海外金银输入。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海外涌入白银不稳定且数额太少,白银的流入仅停留在乡绅富户手中,根本到不了内地百姓手上。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还得把粮食换成钱,再用来交税,变相增加了农民负担。

应对这种局面,朱高煦也有自己的办法。

明面上不废除徭役,但也不收取免服徭役的税收,而是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把从海外和西南收来的白银和铜锭以钱币的形式下发给百姓。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白银和铜钱没办法流通到百姓手中的问题,也解决了白银、铜钱的库存问题。

不过想要这么做,就得继续维持民间海禁,保持官营贸易,这样才能保证大量的白银铜钱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高煦要做的,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士绅。

正因看到了朱高煦想要走的道路,所以郁新才会提醒他,庙堂上恐怕会出现不少非议。

说到底,以钞抵税这个政策虽然断断续续,但确实让江南士绅们尝到了好处。

朝廷要维稳宝钞,不至于让宝钞跌价太多,让百姓财富蒸发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