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坐井观天(第3/5页)
“再说其它,那读书不是光需要吃饭,还需要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的价格,用不着我与你们说,你们应该知道。”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趁机接上:“孙儿当时在东宫时,父亲让孙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通百姓就得自己花钱雇佣教习。
雇佣教习的费用,可不是一家一户能掏的出来的,就拿大明给县教谕的待遇来说,那起码也是正八品的待遇,每年七十八石的正俸,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折色过后少说也有四十贯钱。
这样昂贵的先生钱,哪怕是集中一村一镇的财富,也雇佣不起几个先生。
如果朝廷不把钱投入到地方上去,那普通百姓的就学环境只会更差。
老朱的话,被朱高炽他们三人听了进去,只是他们的表现,却没能让他喜欢。虽然眼下朱高煦不在,但以他对那小子的认知,那小子听了自己的话,肯定能说出一些新奇的点子。
可惜了……
朱元璋眺望北方,没有继续说下去。
或许他并不知道,他所想念的那小子,此刻正在忙着帮大明朝开疆拓土呢……
“殿下,前面就是奥里迷地面!”
六月初十的同一天,伴随着孟章的声音出现,在老朱忙着教育三个孙子的时候,朱高煦正在松花江上乘风破浪。
十余艘马船在三艘战船的带路下顺江而下,桅杆上是迎风招展的渤海旌旗。
一艘战船的船头,朱高煦一手扶着船舷,一手抓着腰间铁锏,沉稳的脸上能够看出嘴角的那一丝笑意。
在他身旁站着孟章与徐晟,前者不用多说,后者则是与崔均一样,是南京城各卫投效而来,并与朱高煦一路北上的兄弟。
徐晟毕竟一根筋,打仗勇猛,所以让他和沉稳的孟章配合是朱高煦早就想好的事情。
这次北征阿台外兰,朱高煦从五月初二出发,一路设置水驿,一路北上。
由于老朱又调了两个千户北上,所以这次出兵,朱高煦动用了比原计划要多的兵马。
这次北征,他带了二百甲骑,三百轻骑和两千步卒。
加上操持战船的六百船工,钟匠王元等一百各类工匠,合计三千二百人。
他带这么多人,自然不是都要用在攻打阿台外兰上,而是在不少人在半路放下,让他们修建水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