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5页)

对于他们的吃惊和诧异,亦失哈也解释道:

“去年我们开荒,基本是往西边的山林开荒,因此越往里开就越容易遇到难以开垦的石头地、树根地。”

“之所以选择往里开垦,是因为靠近松花江的两河河湾虽然土地肥沃,却很容易在雨季遭遇江水倒灌的灾害。”

“可是后来殿下您弄出了水泥,那水泥干得快,还能透水,并且也容易修建事物,因此后来我们将开荒调转方向往河湾开垦而去,效果显著,没有遭遇到江水倒灌的情况。”

“正因如此,奴婢准备明年将开荒方向主要放在吉林湾的几块河湾地上。”

“这些河湾地起码能开垦出三四十万亩耕地,而且没有山地那样多的石头和树根,只要解决排水的问题,三年左右就能全部开垦出来。”

“现在比较为难的,还是开垦所用的粮食……”

开荒开久了,亦失哈也有了心得,不过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吉林城有了粮食,能养的人多了,干活的人也就多了。

这些原因,加上水泥的出现,这才让吉林城有了能在短时间构筑泄洪、防洪的手段。

如果没有这些手段,那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开垦河湾的肥田,而这些手段中,粮食最为重要。

“粮食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杨彬和辽东都司与我的岁俸全部加一起,明年起码能有三十万石粮食。”

朱高煦给亦失哈定了定心:“虽说眼下城中近两万人,但供给这点人并不困难。”

“何况我也向朝廷手书,明年起运的粮食应该能多些。”

尽管这么说,但朱高煦心底也没有底气,毕竟他很清楚老朱一直在控制他。

接收到手书后,老朱能不能多给他批些粮食,朱高煦自己也不能确定。

如果老朱不给,那自己也只能想办法来通过贸易获取粮食了,总之不管用什么手段,他都要在松花江流域开发出足够十几万人生活的耕地。

这般想着桌上的饭菜也吃的差不多了,朱高煦收拾了一下自己,起身便返回了自己的书房。

他的书房,陈列着许多书籍,其中有明代留存的古籍,也有他自己编写的书籍。

朱高煦毕竟是后世来人,虽然做不到门门精通,但自己精通的一些门类如果编撰成书,想来也能激发部分有天赋的人。

天文、地理、洋流、火器进程、火炮进程、火药、稀有金属名称和特性……

看着自己书架上那一本本由自己写出的书籍,朱高煦发自内心的觉得自豪。

尽管这些书暂时还没有编写审核完毕,但有朝一日它们终将会印刷发行,成为学子手中的读物。

只是在他畅想的时候,距离他两千余里外的高山之下,坐落于哈剌温山(大兴安岭)东北麓的兀良哈秃城也正在就东北一事进行讨论着。

兀良哈秃城,这是兀良哈部生活的一座土城,每年一到冬季,这里就会吸引来被明人称为朵颜三卫的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等部的牧民。

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这里毗邻哈剌温山脉,拥有足够多的树木,足够他们渡过一个温暖的冬季,并且冬季结束后他们还能在当地种植一些谷物来熬过年底的冬季。

这地方虽说只是一座土城,但城中却修建了石砌的宫殿院落,尽管有些简陋,但在这漠东北部也算了不起的建筑物了。

受难于今年的暴风雪,此刻的兀良哈秃城聚集了十余万蒙古人,他们帐连帐,营连营,只为能够躲过这一场惨烈的白灾。

只要躲过这一场白灾,三部大汗就会在开春之后带回粮食,供他们活过那青黄不接的季节。

在这兀良哈秃城,几乎所有的蒙古人都期盼着来年的粮食,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期盼的粮食贸易已经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