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渡海登莱(第2/5页)

倒是在朱棣与徐氏忧心忡忡的时候,南京城的朱允炆也得了朱高煦的消息。

“到莱州了?”

春和殿里,朱允炆诧异开口,显然没想到朱高煦的速度会那么快。

由于朱元璋风寒复发,因此今日的武英殿理政取消,朱允炆也毫不犹豫的将理政地点改为了自己的春和殿。

齐泰与黄子澄站在朱允炆桌案前三步等候议事,而朱允炆则是看着李权:“三日前就到莱州的话,今日能到哪?”

“按时间来算,渤海王应该抵达登州了。”

李权回答着朱允炆,闻言的齐泰也道:

“太孙,依照常理,从南京前往登州一般需要十五日,而渤海王只花了十二日就抵达了登州,看来他急于就藩。”

齐泰说的很隐晦,但殿内的众人都听出来了。

齐泰还是怀疑朱高煦心怀不轨,但朱允炆一如既往的笑着起身。

他走到齐泰面前,善意笑道:“我知道先生想要为孤巩固地位,但高煦当下既然已经到了登州,那想来渡海也就在这几日。”

“以吉林之地意图心怀不轨,先生还是太高看高煦了。”

朱允炆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欢迎朱高煦,毕竟这半个月来,几乎是他自去年大教场考校后最高兴的一段日子。

不仅赶走了朱高煦,还剪除了晋王的许多羽翼,就连云南平叛的事情也是连战连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种时候齐泰的谏言,别说朱允炆听不进去,就算他说给老朱听,老朱恐怕也会嗤之以鼻。

为了绕开话题,黄子澄也对朱允炆作揖道:“殿下,四川行都司及乌蒙等府已经派出了山工,想来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探明当地是否有金银铜矿。”

“好……”朱允炆微笑颔首,如果他能确定朱高煦所绘的第二张矿图也有金银铜矿,那今年的秋税就可以继续以钞抵税了。

想到这里,他看向了齐泰:“先生之见,乌蒙等六府的土司势力如何?”

“若是当地探查出金银铜矿,当地土司是否会如云南土司般举兵叛乱?”

面对这个问题,对天下兵马都司如数家珍的齐泰没有过多犹豫,自然点头道:

“那乌蒙山、大雪山(大凉山)一带罗罗甚多,动辄掳掠行人上山为奴,为人刁馋懒坏……”

“此山中罗罗土司不仅对行人如此,便是对本族人也是动辄打杀,呼之为牲畜。”

“如此贪婪蠢笨之人,即便不会举兵劫掠矿场,也会对官道形成威胁。”

“依臣之见,当在平定侬贞祐后下旨,令魏国公率大军平定乌蒙山、大雪山等罗罗土司,将其民从山中俘出,安置河谷,编民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五乡为镇,五镇为县,五县设府。”

“不仅是此地需要如此,对广南、临安等地土司之民也当如此。”

不得不说齐泰对地方上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也难怪朱元璋会在询问过他天下卫所事宜后,将他派到兵部。

在他说完,黄子澄也急于表现,因此作揖道:“日前户部知印张水清上疏,言云南、四川诸地皆处边夷之地,民皆啰啰。”

“朝廷虽以当地头人为世袭土官,然当地三纲五常之道,懵然不知,朝廷宜设学校,以教其子弟。”

“臣以为,应当在四川及云南诸地设置儒学,以此教化土民。”

“这倒是个好办法……”听到黄子澄的话,朱允炆也微微颌首,先不提他喜欢儒学,单黄子澄的这个办法就能解决土民与汉民不知其所语言的困境。

不过想要施行这个政策,摆在朱允炆面前的难题就是需要一大批读书人前往云南、四川等地教授儒学。

“此办法虽好,但国子监中贡生大多还在地方上督促衙门修建堰塘水渠,天下读书人鲜少,若是要教化云南、四川等地,恐读书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