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5页)

想要解决财政压力,必须增加税收,而增加税收还想要百姓支持,就必须要让百姓的收入变高。

面对一个农业社会的大明朝,想要让百姓收入增加,那就只有从农业下手。

这点,朱元璋已经给朱高煦做出了表率,那就是派遣大量的读书人和匠户去参与地方上的农业水利建设。

正确的水利建设可以让一个地方的粮食产量增长三成,这点已经被朱元璋做完了,那么留给朱高煦的就只有新作物这一条路了。

“美洲是一定要去的……”

吃着饭菜,朱高煦没有迟疑的下了决心。

美洲有许多东西是他和大明朝需要的,其中最缺的就是番薯、花生,除了这两者之外,土豆和玉米则是可有可无。

番薯的产量即便放在这个时代也是惊人的,花生则是榨油率高得离谱,是同时代大豆和芝麻的近两倍之多。

在单位的时候,朱高煦看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档案,其中就有包括他们县一些粮食作物亩产的记录。

在二十一世纪的后世,玉米的产量能达到每亩千斤以上,土豆更是达到了三四千斤的水平,而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美洲作物高产的由来。

然而,这个数据是近现代经过科学育种后的产量,并不是这些作物原本的数据。

事实上在近代育种技术改进之前,美洲作物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产。

哪怕在民国时期,玉米的产量也不过每亩一百八十多斤,土豆也只有三百斤。

这个数据远不及已经普遍耕种,并且亩产超过三百斤的水稻。

相比较之下,即便在民国时期,没有经过化肥播种的番薯,却依然能保持九百到一千二百斤。

即便番薯的含水量很高,但用来应急却是万金油,而且番薯的番薯叶可以食用,变相增长了它的亩产。

番薯和花生,这两个作物前者在灾荒年间能保命,太平时可以用于饲料,而后者则是实打实的经济作物。

使用大豆和芝麻榨油来满足大明六千余万百姓,最少需要四千多万亩土地,但如果使用花生,那就能腾出两千万土地来耕种粮食。

不仅如此,花生生产出来的油也可以贩卖往大明的各个朝贡国,毕竟在食物匮乏的这个时代,油不管放在哪里都是高价货品。

朱高煦只要有机会,便一定要让郑和下西洋出现,并且这次的目标不仅止步于好望角,而是更西边的美洲。

明代风帆船去美洲,最便捷的路线是顺着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抵达美洲,但这条路线缺少了补给点,想要推进这条航道,最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来布置。

与之相比,一路到非洲都有补给点的印度洋航道通行成本更低,而且可以从阿拉伯海商手中获取航道路线。

他脑中不断回想着前世的世界地图,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完善成一条,寄希望于郑和能够一鼓作气的抵达美洲。

不过他想了想,这难度实在是太大,不说别的,仅仅好望角以西的海域凶险程度,就需要人花费不少力气才能探明出一条安全航道。

“好事多磨,大不了多下几次西洋就是,我还有时间。”

朱高煦感叹一声,他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有自信的。

前身历史上活到了四十六岁,并且还是非正常死亡。

如果按照自家便宜老爹和老朱的去世年龄来算,自己只要不吃丹药不作死,正常来说可以在靖难之役结束后活到六十几。

唯一让他有些忌惮的,就是老大才活了四十八,老三才活了五十。

“还是得好好养身啊……”吃完饭菜,朱高煦感叹一句。

也在他感叹之余,距离他二里地外的颖国公府却是忙上忙下。

似乎是入了冬季,寒气开始增多,因此傅友德在入冬后便染上了风寒,身体每况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