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4/5页)
但对于都察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就觉得朱高煦浪费精力,因为他的缘故,都察院最近一个多月外派的次数几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县、卫级别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从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实,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这个时代来说,确实有些折腾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过面对他们的不满,朱高煦却并不在意。
尽管明代官员俸禄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货膨胀,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环境下。
在明初,老朱给官员们的俸禄还是比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员俸禄待遇,如知县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俸禄是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价折俸,约为月俸一贯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两。
以今年的金银价来兑换,差不多是五两左右的黄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要知道百姓还得在衣食住行上花费,但这群官员大多都可以在衙门解决,因此一年到头少有能够花钱的地方。
哪怕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嘉靖年间,这份俸银也不算低,更别提朝廷还增加了许多正俸以外的其它福利银。
诸如后世熟知的清官海瑞,其贫穷原因也是因为无子嗣而先后续了三妻二妾,花费数百两之多的缘故。
如果没有“折钞”和“以物抵俸”的政策,那明代正七品官员的俸禄还是足以养活十一二口人的。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应该办事,拿多少银子办多少事。
一群御史整日坐在都察院里喝茶,偶尔才能办两件正事,这工作成果与工价完全不成正比,就应该将他们外派,巡查地方才行。
朱高煦对文官的态度,与老朱不谋而合,这才是他少有被驳回奏疏的原因。
相比较他,对面的朱允炆就不太行了。
由于他对文官态度以柔和为主,因此许多奏疏都偏向文官。
这样的施政态度为老朱所不喜,因而被驳回了十余本奏疏。
瞧着被驳回的奏疏,朱允炆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还是下意识看了一眼朱高煦的桌上。
不出他的预料,朱高煦桌上干干净净。
“没你的事情了,你自己去外面寻个东西吃,好去宋国公府学本事。”
朱允炆还没收回目光,朱元璋便冲着朱高煦摆手,示意他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孙儿今日想在宫里吃。”
面对朱元璋的话,朱高炽三位嫡长都惊讶抬头,却不想朱高煦这厮反而蹬鼻子上脸,要求在宫里吃。
“嗯?”听到朱高煦的要求,饶是朱元璋也不由侧目,而朱高煦则是笑呵呵道:
“孙儿无俸,每日花销都是大头,留在宫里吃,少一分开支咧。”
“你这厮……”朱元璋听的无语,瞪了他一眼:“宫里给你的赏赐还少了?缺这份饭钱?”
说话间,朱元璋还看一眼朱允炆,显然知道东宫给朱高煦送礼的事情。
“咳咳……”朱允炆被看的有几分紧张,不由咳嗽,而后对朱元璋笑道:
“高煦多半是嫌弃外面没宫里做的好吃,爷爷且容他吃完东西再走吧。”
朱允炆这话说对了,作为从乞丐走上庙堂,坐上龙椅的人物,老朱别的东西不一定知道,但论吃还没几个人比他更懂。
朱高煦要是想在宫外吃到如宫里的膳食,那每顿饭少不得得花二三百文。
要是在宫里吃,这份饭钱可就省下来了,日后能用到自己的护卫身上,岂不美哉。
“都没吃吧?”
瞧朱允炆开口了,朱元璋也扫了一眼朱高炽等人。
朱尚炳和朱济熺还犹豫不敢说,倒是朱高炽大胆作揖:“回皇爷爷,还未吃。”
“那就提前传午膳吧。”看着时间也到了巳时六刻,朱元璋便招呼起了一旁的随身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