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拿来主义8(第3/5页)
以更开放、更从容地姿态走向国际,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新时代的“送去”。
不同于腐朽的清政府的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我们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我们的文化,顺应历史潮流稳步向前;
不同于百年前果党政府的伏低做小卖国求荣,我们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带着五千年文化底蕴与沧桑巨变七十载的伟大跨越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
一幅幅无声的画面闪过,和着楚棠的讲述徐徐铺展,轻易便引得所有人倾目侧耳。
【吸收外国之优长并不会令我们“变质”,“走出去”也不再是当年懦弱的“送去”,何以如此?
是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成、是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是新时代更为稳健的扬帆远航……是强大的国家实力托举了我们的自信。】
【我们或许会想起当年的盛世大唐,长安街上往来如织的异国面孔,异族亦可供职于庙堂,官员百姓以新鲜的眼光接纳不同于本国的文化,又慷慨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举措,其实古已有之。
而后来的不断紧缩,或许正如鲁迅先生的诘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坦然地给出新时代的回答:没有!
百年前,面对神州陆沉与精神界万马齐喑的现状,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刻画出了自己理想的贤达:
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取异邦先进之技为己所用,又将自己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宣之于世界,既能“拿来”,又能“送去”,不断给中国文化注入新动能,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欣赏的明哲。】
“说得好!”
司马迁率先拊掌大赞,“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对待文化如此,修列国史亦是如此,鲁迅,大才也!”
中唐。
韩愈仔细品味着鲁迅的那段话语:“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既顺应时代之大势,又不失固有之精神,以本国为立足,向外可去,向内可取,去取之间,生生不息,这是文化昌明之道,也是国家兴盛之道!”
韩愈总算明白了楚棠先前所讲,《拿来主义》表面上说的是文化,实际上有着鲜明深刻的政治隐喻!
北宋。
苏轼感喟叹息:“如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从始至终关照的都是华夏之命脉,救国之士,岂止在战场?”
鲁迅分明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救国!如此深沉殷忧,当得一世贤名,堪称万世先生。
神宗朝。
王安石眼中精光乍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背后都是强大的自信,自信的来源则是自身的实力,他没有错过这之间的因果逻辑。
后世同样面对外敌之欺辱,又遭懦弱小人阻挠卖国,如此忧患,既能恢复河山,又能迎难而上日新月异。后人尚且如此,大宋难道偏偏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
他狠狠地砸向桌案,只觉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明朝。
本来因为抬杠失败而满心不服气的朱棢沉默了,他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道:“拿来和送去,还真是缺一不可啊……”
被深深震撼到转而生出万丈豪情的朱橚蠢蠢欲动:“机不可失时不待我,父皇,儿臣明日就要出海,把甘薯引进来!”
朱元璋看着儿子干劲十足的样子欣慰无比,大手一挥就要下旨筹备,一旁的朱棣瞅着老爹的脸色插话:
“倒也不必专为此一事,大明强盛,天下所仰,五弟既要出海,不妨也带些大明奇珍,一则扬我国威,二则探明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