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永遇乐、声声慢11(第5/7页)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为忘记。为恶的,一时之快,千载骂名;为善的,时人叹惋,百世流芳。】

水镜上,四个垂首下跪的铜像不闪不避出现在众人面前,连带的还有廊柱上那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好!干得好!”

百姓个个拍手称快,他们向来喜欢听忠良的故事,自然也见不得忠良蒙冤,此时见那四个人的铜像整整齐齐地跪在岳元帅墓前,并且要永久跪下去就觉得分外解气。

“哼,这四个杀千刀的小人,若是俺路过那里,定要好好给岳元帅磕个头,再狠狠地扇那四个人几巴掌!”

有汉子大声说到,引得周围人纷纷附和。而同时代已经有一些侠士勇者暗自带了兵刃,开始打听水镜上的四人此时居住何方,预备将他们千刀万剐。

反正这种人,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其他王朝,嬴政刘彻李世民等人略一思索,干脆命人也仿建了一个风波亭,以记忠良警恶名。时代相隔,即使再痛惜,他们也没法为岳飞做些什么,便让诸天万朝的人都记得他的功勋、他的冤屈,让诸天万朝的人,都唾骂那些无耻佞臣吧!

于是,由秦至唐,一座座风波亭拔地而起,建成以后,总有百姓自发前往,拜岳王,顺便掌掴秦桧。而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官员更是心神巨震,连行事都小心谨慎了许多。史书刀笔可以不怕,但铸像留耻就由不得他们等闲视之了。

北宋。

赵匡胤有些疲惫地招手:“让画师将上面岳元帅的像临摹一份,使人装裱后悬在朕的寝宫。”

他要用忠良的血警示自己。

【其实宋朝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骨头却是软到不行。澶渊之盟打了胜仗还要赔钱也是千古奇闻,还有人觉得打仗花费的钱比议和花费的钱多所以宁愿花钱买和平。求和,是宋朝对外的主要政策。其实也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比如苏洵。】

被点名的苏洵应声抬头,就见水镜里已经贴出了他的旧作。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是下册的课文,我们在这里顺便一起讲一下。在这篇文章中,苏洵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不在于自己不够兵强马壮、不善于作战,而在于贿赂秦国。为了是自己的论点更加完整,他还补充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条件——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援手,不能独自保全,所以最终仍落脚在“弊在赂秦”上。】

咸阳。

李斯等人小心翼翼地打量了一下上首君王的神色又迅速低下了头。

谁懂,前脚还在吃宋朝的瓜,后脚戏就唱到自己身上来了。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贿赂而得的土地比实际作战而取得的土地多出百倍,而诸侯乞和交出的土地自然比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了。

遥想先祖创业艰难,子孙把土地送出去却是这样轻易,可土地到底是有限的,秦国的欲望又是贪得无厌的,以地事秦不就像抱薪救火吗?这里苏洵主要针对的是韩、魏、楚三国。

下一段他又转入了对燕、赵、齐的论述,齐国依附秦国,燕赵两国“用武而不终”,最终三国同样相继覆灭。紧接着提出对策,假设六国如果不赂秦,通力合作,就不会落得战败而亡的下场,层层递进。

七国争雄的背景实际上是纷繁复杂的,苏洵在此也并不是要为六国复盘,他有他的现实目的。

从宋太祖赵匡胤抑制武人开始,虽然北宋虽然杜绝了军阀作乱,但相应地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退,木仓杆子不硬腰杆子自然也不硬,至苏洵的时代,辽、西夏因为北宋求和之策的“滋养”,已经相当嚣张,岁币贡银的负担实际是压在百姓的身上,苏洵认识到了这些弊端,所以托古事而讽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