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念奴娇12(第2/3页)

啊这……怎么有些像在看《笑林》、《解颐》之类的感觉?

未央宫。

刘彻哈哈大笑:“这宋人的杂记写得有趣,苏轼也是个奇人呐!”

他寻思着,大汉的文学也太贫瘠了,不说没有后世那样的好诗好词,连好看的杂记都没有!对比一下,他这个皇帝过得不好啊!

北宋。

苏轼沉默了又沉默,最后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未曾想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他人杂记中的闲谈。”

还未遇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徐君猷摇摇头,想象了一下楚棠描述的情景也是一乐。苏轼其人当真有趣,他倒是想见上一见了。

不过,他忽然叹息一声,二人的缘分若在黄州,那苏轼岂不是还要历一次乌台诗案?这么想着,徐君猷的心思也淡下来了。

他也不能期待人家被贬啊。

另一边,叶梦得越听这个故事越觉得耳熟:好像,是我前些日子记在《避暑录话》里的吧?

【居士,指的是在家修行佛法的人。白居易也叫香山居士吧!苏轼真还挺喜欢白居易的。】

唐朝。

白居易嘴角微扬,没有人听到别人欣赏自己会不高兴,更何况那个人还是个诗词绝佳的大才子。

辋川。

王维听得那句“居士”,眼眸亮了亮,联想到苏词结尾的“人生如梦”,忽然有所明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苏轼与佛有缘。”

话音刚落,楚棠放出第二则材料,恰好就是王维刚刚吟的《金刚经》。一旁的裴迪看着好友眼中的欣然没有说话,他还是不懂信佛有什么好的,不过苏轼似乎,确实从中得到寄托?

【他说人世间的一切缘起缘灭,就如同梦幻一般,像泡沫中的幻影,像露水、像闪电,刹那逝去无痕,我们应该以这种态度看待世间万物。滔滔江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淘尽了周瑜的功业,自然也会淘尽他的苦难。

人在痛苦的时候总会向宗教里去寻求解脱,苏轼在定慧院中与僧众一起诵读佛经,后来又造访山寺,佛家的平和圆融慰藉着他,“如梦”一句,已有释音。】

客栈。

苏轼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他笑着说:“先前父亲雅好佛经,与名僧交游、谈论佛理,母亲亦笃信佛教,宽仁慈爱。我长于父母膝下,经年之后异乡漂泊,竟还受着二老的荫庇。”

说到最后,话里已经有了慨然。

苏洵唇角动了动没有说话,这个儿子机敏博学,颇通释典,他向来是欢喜的。只是,一想到儿子最终将目光重又投向那些佛经文字,竟是为了抚平心中惊惶伤痛,他心里就难受得厉害。

唐朝。

白居易似有所感:“彼时东坡之上的我,该是与苏轼一样吧!”向释典中求安宁。

百代诗人,有哪个是心甘情愿隐向山林?

另一边,向来对佛教颇有微词的韩愈面无表情,时下人心动荡,古道不存,九重之上的帝王也溺于佛理,他对佛教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脸色。

苏轼信什么不好要信佛,哪怕他信道呢?

这个念头刚在脑子里转了一圈,他就看到楚棠放出下一则材料了:【苏轼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成人后,他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

韩愈:?这么准?

终南山。

一听到这个李白可来精神了:“道家风神,萧散天外,我观苏轼‘长恨此身’之句便有庄子之音,原来竟是吾辈中人!”

谁不知晓,他李太白最爱寻仙问道。

【苏轼是四川人,蜀中道教气氛浓郁他有道缘倒也正常。李白也曾长在蜀地,唐宋两位顶流,受到过同一种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