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故都的秋5(第4/6页)

原来后世的字写在这上面!

他赶紧转头看向秦始皇:“陛下……”

嬴政显然也发现了其中的机要,之前商议科举取士时,他们君臣就疑惑过,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写工具能支撑这样全国性的考试,今天可算是窥到些端倪了。

“告诉墨家,若能造出水镜中的书写之物,朕再有封赏。”

他也有遗憾,不知其中造物之理,但能得知书写之物已是难得,纵过程艰难,也总要试它一试。

同秦始皇一样,其他帝王也发现了图中刊物的其他功用,纷纷下令采取相关措施,而许多书商更是从中窥见了商机,也琢磨着办个杂志社,找些文人名士约稿,这其中又以宋元明几代的书商最为积极,而本身就颇有名气,又幸运地被水镜点名提到的冯梦龙,一时之间连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万万没想到,前脚还在取笑郁达夫,后脚他就成为了郁达夫。

【写稿是按字算钱的,同时还有字数要求。设想一下,郁达夫洋洋洒洒写完各幅图景,一看字数好像不太够啊!再写景也不行了,于是宕开一笔,加段议论,字数够了,深度也有了,一举两得!

包括文中的“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或各国诗文的Anthology”,许多论家也认为有凑字数之嫌。

稿子催得急,灵感告罄了,凑点字数,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楚棠讲到最后,自己没忍住先笑了起来,然而水镜下的众人纷纷表示:啊这……真的有人这样解读文章吗?

“为情造文,怎会是为了蝇头小利凑字数?!这些论断简直侮辱我等文士!”

“就是!此议论深而精,用在此处就如锦上添花,那些论家懂什么?”

许多文士纷纷怒了,觉得这个说法过于草率,好在楚棠接着讲了:

【当然,这种解释写在试卷上是不会得分的,也不太庄重。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郁达夫是个文人,古典文学修养颇深,他的对秋的眷恋和悲凉的美学趣味,其实都带着很深的文人雅致,哪怕后面他写了蟋蟀耗子、都市闲人,他的雅趣仍然占了大头。

文人,或者说名家的写景散文,若想与寻常人之作区分开来,大多会采用的一个手段是议论,在议论中展现深度。

比如说课本中有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人都爱说理,王安石也一样,他和弟弟还有朋友一起去爬山,记游之余还要在后面加一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发表一下旅游感悟。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文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文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这个解释看起来就正常多了嘛!刚刚还义愤填膺的文士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被提到的王安石面不改色:一草一木皆有感,这才是文人本色,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再次看到王安石的名字出现在水镜上宋神宗同样颇为满意,王先生果然是大才!而内宫里的曹太后不屑地冷哼一声,《游褒禅山记》写得一定不如《赤壁赋》。

唐朝。

韩愈回味着王安石的那句话,虽然寥寥几笔,然而流畅精益、文从字顺,与连篇累牍的骈文截然不同,倒是和他提倡的古文颇为相似,细读之下还更为平易,当下便喜欢上了三分。

“我便说,古文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他神情振奋地铺纸,准备给柳宗元修书一封,再详细阐释自己的古文主张,时下文风,该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