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统治根基(第2/5页)
西北那边的边疆地区多一些,但是中亚以及西西伯利亚加起来也就十多万人的规模。
那么剩下的将近一百三十万的军队都部署在那里?
帝国腹地!
西南区域,包括青康、云贵、四川地区就有二十多万兵力。
而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也是军方的重兵布防区域,六万多万的近卫军,超过三十万的陆军兵力,沿着长江两岸进行部署。
其中襄阳、汉天武昌、长沙、九江、安庆、应天府、扬州、镇江、江阴、吴淞都是楚军重兵驻扎的区域,每个地方至少都会有一个乙等常备师甚至甲等战备师驻防。
还有帝国南方的闽浙,两广地区也有不少的兵力。
北方就更不用说了、陕西长安,河南郑州、江北徐州、河北天津、东北沈阳都是楚军重兵布防的区域。
不仅仅是战略要地,大城市布防区域,实际上大楚帝国在每一个县里都会驻防一定的正规军,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人,虽然这些地方地方兵力都是丙等守备部队,但是依旧是正规军。
大楚帝国在本土腹地里部署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防御外敌?
别搞笑了。
这年头,哪有什么外敌能够打到大楚帝国的本土腹地啊……
这些数量庞大的正规军,更主要的作用其实是用来对内弹压,威慑一切潜在的反叛势力的。
摆上一百多万的大军,就是为了告诉那些潜在的野心家,甚至是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普通人:别搞事,不然把你全家的骨灰都杨了。
这就是‘不敢反’。
不过军事弹压和威慑,这只是最后一道保险,甚至是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东西,要想真正的长时间的维持统治,还是需要让人们不愿意反。
如果能够好好的生活,除了神经病,野心家外,普通人谁会愿意玩造反啊,嫌命长啊。
绝大部分普通人,还是希望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如果日子能够过的稍微好一些,那么就更好了。
而大楚帝国的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让人们不愿意造反这一目标而推动。
制定统一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业发展等等,并不是大楚帝国的高层官员们真的关系这些泥腿子的死活……人家是高高在上的新权贵,怎么可能真的关心这些泥腿子的死活。
两者都不是一类人!
帝国的权贵阶层们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目标很简单的,让农民们能活下去,甚至吃好喝好住好穿好,这样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流民甚至起义军。
明王朝是怎么灭亡的?表面上是楚军推翻的,但实际上在楚军崛起之前,明王朝就已经千疮百孔了,西北区域的各路义军都快要把明王朝的根都给刨了……哪怕是没有楚军,按照当年的情况,陕西起义军最后也能把崇祯逼死在煤山上。
这些教训,大楚帝国高层们可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大楚帝国的高层对流民以及潜在的起义军是极为警惕,所以才会有一旦某个地方受灾后,帝国就会迫不及待的搞各种赈济救灾,甚至把灾民一股脑转移到其他地方搞移民。
就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流民的出现,进而避免起义军的出现。
过去二十多年来,大楚帝国不遗余力的发展农业,改善农民们的生活状况,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在大楚帝国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更没有产生过大规模流民。
因此在农民问题上,大楚帝国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比如前明时期各种牛逼的地主士绅阶层被打压的几乎灭绝了,尤其是早期那些年,大楚帝国各地方的官府,三天两头就找借口对治下地主玩抄家灭族……其中用的最多的借口就是偷税漏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