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东北开发(第6/7页)
毕竟大楚帝国虽然采取官吏一体化,但是整体官员的数量还是不多的,哪怕是在封建王朝里也不算多的那种。
封建王朝你别看正儿八经的官员只有那么一点,但是每一个官员的背后都是一堆的吏员。
一个普通的县里,有官帽子的正式官员可能就那么十几个,但是光靠这十几个人可维持不了地方县衙的运转,这后头还有六房吏员,还有大量的巡捕之类的,林林总总加起来几百人很正常,如果是上等县,吏员超过千人也是可能的。
你也别觉得朝廷财政只需要养十几个官员,实际上官府里的绝大部分吏员们也是吃财政饭,一部分是财政直接拨款,一部分则是以县太爷的名义但实际上还是财政掏钱养着。
比如清朝知县往往年薪达到一千多两甚至更多,但是别以为都是他自己拿的,实际上他还要养一堆人呢……光靠俸禄都还养不了这么多人呢。
当然了,人家捞钱的办法也多了去!
不给钱招人,谁给他办事啊,难不成真要县太爷亲自忙这么多事啊。
所以大楚帝国维持地方统治的人员成本,其实也不会比封建王朝多太多,甚至因为统一管理人均还要更低一些。
——
大楚帝国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完善,因此整体看起来和传统的封建王朝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进入御书房,这御书房和明王朝的内阁有些类似,而明王朝里要想进入内阁,得养望,大概率还要翰林院出身。
但是明王朝的内阁晋升制度有些奇葩……不需要官员一步一步爬起来,而是得让官员熬,也不需要什么主政经验,就是一只熬,然后熬着熬着就媳妇熬成婆,一夜之间就从小翰林变成了侍郎这种级别的高官……紧接着他们就有进入内阁的机会了。
纵观明王朝的内阁成员,尤其是中后期的内阁成员,没几个有主政一方的经验,甚至很多人连明王朝自身的国情都搞不清楚。
说句不客气的话,全都是温室成长起来的花朵,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
而大楚帝国不一样,高级官员基本都是从基层,尤其是地方上一路干起来的。
真要是活勾心斗角的本事,明王朝的这些翰林出身,一直养望然后一步登天的部堂高官,真心不如大楚帝国的这些职业官僚呢。
除了在几年水涨船高的帝国高官外,后面几面大楚帝国里晋升的部堂高官,那都是清一色从基层一路爬起来,甭管能力怎么样,但是那都是一路上干掉了无数竞争对手才爬起来的。
这样的人,全都是人精!
论勾心斗角,他们能把明王朝的那些所谓部堂高官打出屎来!
季德华同样也是这样的人,他能够爬的这么快,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力突出的缘故……更是因为他把一大票竞争对手都干掉了的缘故!
当年在襄阳兵工厂的时候,想要当督办的人多了去,但为什么是他当上了啊,然后又顺利进入了高层的视野被调回了京畿工业部任职啊。
这里头自然有诸多不为外人所道的内幕。
后续的升任工业部右侍郎也是如此,直接从正三品的司长升任右侍郎,在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但是在早几年没有进行晋升改革的时候,这种晋升却是属于越级提拔,这背后没点故事怎么可能。
只是吧,风水轮流转,等他想要继续往上爬的时候,却是发现想要进入御书房就需要主政一方的经验了……
然后,季德华发现自己缺乏主政一方的经验。
这就尴尬了……
要不然弄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后,季德华还要琢磨着做出成绩来,如果做不出成绩来也没啥用,别指望能够继续晋升,御书房更是奢望。
为此,他定下了两大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