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集句诗】(第2/5页)

元稹微微举杯,唇边笑意深情款款:“你想唱哪首,就唱哪首。刘大家的眼光,自然是最好的。”

“大人可真为难我。”刘采春一笑,又转头望向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唱诗也有讲究,若是不对歌伎指定曲目,那就是暗着较劲的意思了。例如当初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围炉,也是请歌伎自选诗作唱曲,所谓“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当然,若是只有一名歌伎,那自然是先唱谁的,谁就略胜一筹。

元稹对刘采春有意,白居易不是没看出来。但人是人、诗是诗,大家都爱作诗,谁又肯屈居人下?更何况刘采春娇艳妩媚,输人不输阵,白居易也不肯在如此佳人面前丢脸,自忖与元稹一较高下也未尝不可。

见刘采春望过来,白居易摸着胡子微笑道:“我也听刘大家的。”

见两个男人都望向自己,刘采春面露为难。她没想到今日这场宴居然如此难挨,犹豫间,刘采春放在琵琶品阶上的玉指迟迟未动,屋里一时寂静。

就在白居易即将开口催促之际,窗外天空上的声音拯救了刘采春——天幕又出现了!

白居易和元稹毫不犹豫推开窗子。

两人向头顶望去,听到“各位诗人”时,不约而同眼睛一亮:比起被仙人夸赞,歌伎唱诗又算得了什么!

两人对视一眼,纷纷冲对方露出假笑。但撇过头去的那瞬,两人又不免心虚:

集句诗……什么是集句诗?

【集句诗对于创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作者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此外,集句诗不仅要求新诗要符合格律,上下一气,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内容和崭新的主旨。只有在对原作诗句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创作者才能创作出既无斧凿之气,意义又相连贯通的优秀集句诗。】

【根据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诗话》的记载,现存最早的集句诗来自于西晋文学家傅咸。傅咸有《七经诗》,其中《毛诗》一篇:“聿修厥德,令终有淑。勉尔遁思,我言维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这首诗的句子分别来自于包括《左传》《论语》等经书典籍,通篇无作者一句原创,却又巧妙地借前人之言,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虽然集句诗的起源很早,但其实它直到宋朝才开始逐渐发展、成熟。而其中这也离不开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大家的功劳。】

「北宋·公元1084年」

「江宁·钟山」

“哈哈哈哈哈。”听到自己的名字,六十四岁的王安石抚须大笑。

他穿着一身朴素的旧袍,发须皆白,面上犹有病容。

江边寒风吹拂着王安石的长袖,衣衫猎猎、流水滚滚,伴随着爽朗笑声,一时间竟让苏轼有些恍惚,仿佛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红衣王相公,又重新站到了自己面前。

王安石停歇之时,苏轼赶紧上前见礼。他匆匆下船,还没带冠,披散的长发随着江风起伏,倒也别有一种潇洒意味。

“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打量了一眼苏轼,含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或许是王安石刚才的爽朗大笑给苏轼一种梦回朝堂的错觉,他不知怎地,忽然恶趣味地扬眉一笑:“轼亦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王安石顿时讷讷。数十年前,他曾在庙堂之上兴起变法,当时与苏轼政见多为不合:

两人当时闹得可算急赤白脸,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苏轼立刻上奏认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官家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得知马上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替代苏东坡……林林总总,两人相看两厌。

谁能想到数十年后,两人竟然一笑泯恩仇,不仅一起谈笑风生,还互为莫逆,引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