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第2/3页)

李隆基气急败坏,试图用喷薄的怒气掩饰自己的恐惧和心虚。

李隆基在头顶大发雷霆,跪在地上的臣子们却逐渐品出了味。郭子仪摇头叹气,哥舒翰沉默不语,高仙芝的手指深深抠进泥地,借此强忍怒意。

“圣人。”邓景山蓦地抬头,一脸正色地打断李隆基:“您永远是臣等心中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仁君圣人!”

李隆基一怔,面色略微好看了些,朝邓景山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邓景山收到暗示,竟然一反常态地迎合了李隆基,嘴上滔滔不绝地说着奉承话:“圣人雄武之才,再开唐统,明教厚俗,威至在已……”

李隆基转怒为喜、心花怒放。他捻须遮掩唇畔笑容,故作谦虚地摆手长叹:“爱卿夸张了,朕不过承祖宗之业,再兴唐统罢了。”

邓景山的嘴角露出一丝几不可查地讥笑:“圣人所言极是!贞观遗风,一朝复振,都是圣人的功劳,圣人匹敌尧舜、比迹汤武。”

听到“贞观遗风”,李隆基面色一僵,试图岔开话题:“朕怎敢与尧舜相比?爱卿言过了。”

邓景山面不改色,继续陈言:“然太宗胜尧舜远矣!”

“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圣人固然是千载明君,可太宗、那可是太宗!振古而来,唯此一人!”

李隆基才舒展没多久的眉眼再次冻结,他盯着跪地的邓景山,冷笑不止:“好、好、好……好你个邓景山!”

邓景山无所畏惧地抬着头:“臣实话实说,绝无虚言。”

见所有臣子都抬头望着自己,李隆基强忍怒意,一字一顿:“既然爱卿认为朕不如太宗,那朕倒偏要让你看看朕的本事。朕会让你心服口服地承认,到底谁才是千古一帝、万世明君!”

言罢,李隆基趁众臣不备,猛地挥手。

“别!”

“圣人!请住手——”

众人一跃而起,阻拦的呼喊堪称撕心裂肺,可惜缓不济急,大家眼睁睁看着水幕上的文字变成了【您已拒绝对方的好友申请】。

见状,就连好脾气的郭子仪都忍不住对李隆基怒目而视,上前一步痛心道:“圣人,您为何如此?!”

“安史之乱尚未发生。”李隆基不慌不忙,面色自得:“无需太宗助力,朕自己就能阻止安史之乱!朕会让你们看到朕的实力。”

“这是赌气的时候吗?圣人,您合时才能……”李光弼气得甩袖,看着面前一脸傲慢的李隆基,他又说不下去了,最后只能一声接着一声叹气,仿佛瞬间老了几岁。

“圣人您……您!唉!”郭子仪深深望着李隆基,顿了顿,又是一声长叹。他强忍着泪,转头望向李光弼,疲惫安慰道:“事已至此,蓟郡公,咱们还是研究下子美的诗吧。河西那边还得靠你领军,你要振作起来!”

众臣摇头叹气,也不待李隆基发话,自顾自地聚成一团,第一次集体孤立了他们的圣人。这次就连李亨都成功加入了聊天队伍,他在路过父皇时,响亮得地“啧”了一声,假装自言自语:“皇帝和皇帝,区别还挺大。”

“小兔崽子,你!”

李隆基暴怒,正欲上前把李亨揪回,但石潭骤然响起声音——这一次,所有人反应极快,前扑后拥地将石潭围了个结结实实,默契地把李隆基挤到了最外侧,不让他靠近。

月兮的声音很快再次响起——

【杜甫的“三吏”“三别”完整而集中地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普通百姓生活的苦难,深刻描写了民生疾苦,展现了田园荒芜、夫妻分别,青壮年乃至老人被征丁,战死沙场的情景,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