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怀疑(第3/4页)
杜如晦道:“我们在属国有探子,还可以收买几个属国高官,让他们挑拨国王做些逾矩之事。”
“最好多来几次,一次两次我们不计较,这是上朝大度,但他们屡次挑衅,就不能怪我们教训一二了。”长孙无忌补充道。
至于一不小心就把对方灭国了?
——那自然是因为他们太弱小,不是大唐有心的。
当然也不能全用同一招,这也太刻意了,不过想要找个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不算很难,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制定一系列方法,势必要把这口锅扣到属国头上。
没有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其实没有那么在乎名声,即便没有合适的出兵理由也不要紧,反正只要打赢了,青史自然会记下他的功绩。
就像汉武帝,世人只记得他开疆扩土征伐四方的功劳,谁还管他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但名声好一点当然更好啦!
李世民只是有些感慨,梦中的属国不太安分,根本不用费心找出兵的理由,没想到了现实中倒成了第一道坎。
*
这日之后大唐就进入战前准备阶段,李世民把大部分政务扔给李承乾处理,自己则日日召集心腹商讨战略战术。
粮草军备有条不紊地筹备,针对属国的种种计划也开始施行。
经过大臣和探子不断努力,此后数月属国状况频生,他们不敢真对大唐做什么,但可以口出怨言、刁难唐朝来的商人、与别的属国产生摩擦等等。
大唐的战前准备并没有令属国提起警惕,都以为这是针对吐蕃的,他们可是依附大唐的,能有什么危险?
探子甚至查出有小国私下与吐蕃接触,想要当个墙头草。
——高昌。
李世民得到这个消息并不意外,贞观六年,焉耆向大唐请求重开古丝绸之路“大碛道”,李世民答应了。
对大唐来说,重开大碛道不止是多一条路,更方便他们扩展西域势力,经营和控制丝绸之路。
但高昌就不乐意了,高昌是原有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靠着这份地理便利敛财无数,日子过得滋润富足。
但大碛道一开,同处丝绸之路中段,相距不远的焉耆和高昌就成了并立的两站,商队可以从二者中选择一个作为落脚点,高昌失去独特性,利益受到极大损失。
因此高昌与焉耆多次摩擦,渐渐成为死敌,高昌对大唐也心生怨怼。
在李世民的梦中,几年后高昌联合西突厥劫掠大唐的伊吾郡,挑拨薛陀延和唐朝的关系,阻止西域各国向唐朝进贡,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大唐所灭。
没想到现实中他们找上了吐蕃。
李世民并没有被背叛的气愤,他可以理解高昌王的心情,依附的主国不保护他的财产,的确很难想得开。
但李世民也很理直气壮,他只是高昌的主国,又不是他爹!高昌有钱,却没有守护钱财的武力,要不是投靠大唐,早就不知道被哪个国家灭了,只是将他们的财路分走一半而已,有什么不对吗?
是非对错多说无益,既然到了这一步,打就完了!也省得他们还要想办法找高昌的茬。
这几个月还发生了一些事,主要就是几位皇子皇女的婚事。
三皇子李恪、四皇子李泰、三公主李惠、四公主李舒陆续成婚。
是的,三公主也成婚了,不过驸马不是王敬直。三公主考虑许久,还与王敬直见了一面,最终还是决定退掉这桩婚事,另外选了一个驸马。
这回李世民特意选的通情达理的人家,免得再闹出那样的糟心事,不过他其实多虑了,如今大家都知道公主不好惹,没人再敢如王珪那样放肆。
三公主其实也不是很在意,还是那句话,以她的身份,只要自己能立起来,根本受不了什么委屈。之所以不和王敬直继续,一是因为双方已经闹成这样,再相处难免尴尬。再也是三公主的傲骨,若闹完之后还是与王敬直成婚,难免叫人轻视。三公主不愿意如此,也不愿意连累姐妹被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