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第3/3页)
公元651年,伊嗣侯三世在木鹿城的一个磨坊内被杀,萨珊波斯灭亡。
他的儿子卑路斯向西逃到了吐火罗,向大唐求援,此时是唐高宗在位,依然拒绝出兵。卑路斯依靠吐火罗人与阿拉伯人展开拉锯战,公元661年,卑路斯战败,再次向大唐求援,唐高宗成立波斯都督府,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随着阿拉伯军队的不断打击,卑路斯支撑不住,公元675年,通过丝绸之路逃到长安,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
公元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萨珊波斯的最后一抹荣光,终于消失在了大唐的尘埃中。
高昌大将军张雄记
张雄(583—633),字太欢,祖籍河南南阳,世居高昌,祖父张务,曾任左卫将军、绾曹郎中,总理政务。父亲张端,曾任建议将军、绾曹郎中。他的姑母是高昌王麴伯雅的王妃,高昌王麴文泰是张雄的姑表兄弟。
高昌出土的张雄墓志铭上说其“天资孝友,神假聪明,不以地望高人,不以才优傲物。白面知兵,神机俊爽”,是名文武双全的将才。
张雄深明大义,具有政治远见,百般劝告麴文泰不要投靠西突厥,内附大唐才是立国之本,但是得不到采纳,还失去了信任。志文记载他“规谏莫用,殷忧起疾”,遂郁郁死去,年仅五十岁。
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06号墓中,张雄夫妇的合葬墓出土。张雄的尸体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干尸。他身材魁梧,身高一米九以上,双腿因长期骑马而变形。
王玄策记
王玄策,河南洛阳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于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公元643年—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其事迹新旧唐书均有记录,但生卒年月不详。其年龄应该比玄奘小十岁以上,因此贞观四年,玄奘于西突厥王廷遇见的唐使不可能是王玄策,其人到底是谁,作者未能查出。
以下为《旧唐书》所录: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顺那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拜玄策朝散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