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接触战(第2/3页)

“吐蕃人要到了,总兵力应该有三千人上下!”黑齿常之从唿哨声中准确的阅读出斥候传递的信息,他也曾经去定林寺上过课,理论上讲他也是阿克敦、王朴他们的老师之一。他拔出佩刀,向前指了指:“弩手向前,三列横队!”

虽然是一场遭遇战,但黑齿常之选择的阵地还是很出色的。日光从唐军弩手的背后投射而来,不用担心晃了弩手们的眼睛,地面铺满厚厚落叶,背后是隆起的山脊,两侧密林遍布,脚下丘陵缓缓下降,直至河边。地势越低,矮树丛便越见稀疏。黑齿常之下令骑兵全部下马,在弓弩手的两侧列阵,丹阳藤牌手列阵于弩手之后,他本人身居高处大旗之下,面前是两具随行的“蝎子”。

斥候们的战马越过溪流,溅起漫天的水花,吐延芒结波的心不禁为之雀跃,他安然无恙,真好!她不禁低头向神灵祈祷感谢。

阿克敦勒紧缰绳,战马高声嘶鸣,他对黑齿常之高声道:“吐蕃人马上就要到了!”

“很好,回到你的位置去!”黑齿常之仿佛一块冰冷坚硬的花岗岩:“吹号,欢迎客人!”

啊啊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阵阵号角声响起,引起阵阵回音,吐蕃人的身影出现在河对岸的坡地上,横队无穷无尽,矛尖犹如寒星,羌人少女的心不争气的剧烈跳动起来,一下、两下、四下,她不禁仇恨起自己来,为什么?仇敌就在眼前,自己难道害怕了吗?

吐蕃人并没有让唐军等待,随着阵阵牛皮鼓和号角声,吐蕃人的横列开始向前移动,与唐军一样,吐蕃人将步兵布置在当中,骑兵在两侧,而有些不同的是,吐蕃人的排成了三叠阵,一开始渡河进攻的只有第一阵,后面的两叠留在原地等待着号令。

“好托大的吐蕃兵!”黑齿常之冷哼了一声,心中警惕之心却更盛了。这种三叠阵在古代民族的军队中其实很常见,比如古罗马人就将军队依照年龄和装备分为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轻和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战斗经验的士兵组成,第三列是年长且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被称为后备兵。交战时第一列先投入战斗,当第一列无法击败对手之后,第二列的壮年兵投入战斗,如果第二列还无法取胜,则一直在最后养军蓄锐的第三列老兵投入战斗。有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何古代的将军们不将全部军队一次投入战斗,将敌军彻底打垮而这么麻烦呢?这岂不是添油战术?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在冷兵器时代,大部分时候两军交战的阵线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太长,原因很简单,当时将领指挥军队的方式要么是鼓号,要么是旗帜,如果阵线超过一定长度,将军就根本无法指挥军队协同作战了。既然阵线的长度已经确定了,那么双方能够直接交战的士兵也有一定的上限,如果超出了这个上限,更多的士兵其实也只是在后面摇旗呐喊,没法真正厮杀。那么与其将所有的士兵一次性投入战斗,不如分成若干列,根据战况逐次投入战斗更灵活。

但也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做到这种三叠阵的,首先这么做通常每一叠阵的士兵数量都会处于劣势,而阵中的士兵看到敌方数量比自己多的时候,必须能保持战斗的勇气和韧性,这就很不一般了。吐蕃人敢于面对唐军还摆出三叠阵来,说明其将领对自己士兵们的纪律和勇气非常自信。

吐蕃士兵的靴子踏入河中,溅起水花,鼓声如雷,震的吐延芒结波头皮发麻,她突然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自己真的能够向吐蕃人复仇吗?

最先开火的是唐军的“蝎子”然后是弓手们,至于那些宣润弩手,他们并没有开始射击,而是依旧保持原地不动,似乎像是一群雕塑。吐蕃人的行列不断有人倒下,但旋即被后面的人填补空缺,就仿佛一堵会移动的石墙,匀速向前移动。直到双方的距离缩短到只有大概五十步上下时,弩手们才开始射击,射完的弩手退后,开始用脚踩住弩前的铁环,用腰带上的铁钩扣住弩弦,然后站直身体,用腰腹之力将强弩拉开,最后装上弩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