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第4/9页)

萧统青衣清浅,眉眼温润,像是一湾秋容淡淡、柳梢青染的江南烟水:“如此,便有劳殿下。”

如今开唐位面,正是隋失其鹿,群雄纷起。

虽说李世民这一方阵营占据了绝对优势,堪称一路横推,所向披靡。

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异数,那就是萧铣。

萧铣是萧统的后人,大业十三年自封梁王,随后称帝,试图复国大梁。

此刻距离侯景篡政、梁武帝身死台城已有数十年之久,此后的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都是昙花一现,倏然而过。

随后的陈朝又经历了五帝,北方从北齐、北周到隋朝,更是换了十几个帝王。

如此变更如走马,置君如弈棋,照常理而言,梁朝应该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过去时了。

结果这数十年间,萧梁皇室后人的复国活动从未停止过。

萧统的一个儿子逃到北方建立起了西梁,历宣、明二帝,宣帝曾孙即萧铣。

这就是让后人叹息不已的,“已见世诚(梁元帝)宵斫柱,又闻阿铣(萧铣)晓扬旌。生儿若似江陵上,肯负渠家老骑兵!”

他们也不是平白胡乱折腾,而是因为江左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人心所向一直在梁朝,不在陈,也不在北方。

陈朝开国一片混乱,虽有陈蒨拨乱反正,肃清治世,却因为天不假年,疆埸未定而半途宫车晏驾,随后国祚被陈顼、陈叔宝一阵乱搞,更让江左百姓苦不堪言。

加之百姓们在陈亡后,经历了前朝隋文帝将建康城夷为平地、平荡耕垦的这一遭,对北方政权更是深恶痛绝。

他们再三思索,发现只有当年梁朝鼎盛时,江东地区过的是好日子,故而西梁覆灭后,十万多百姓不愿留在北方归顺隋国,追随萧岩,也就是萧铣的祖父,渡江南下。

后来陈亡,江左百姓又推萧岩为义军首领反抗隋兵。

其兵败之后,全家被斩,仅有萧铣这一根独苗苗幸存下来,蛰伏至如今。

此时此刻,萧铣义帜一举,王旗一张,数日之内身边就聚集了数万兵马。

又因其素来仁善,名声颇佳,致使江陵百姓,梁国故地,往往望风归心,掣壶携浆,夹道相迎梁国大军入城。

可惜,再多民心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是纸老虎,在历史上,李靖与李孝恭二人势如破竹,一路直逼都城江陵。

萧铣自知力不能敌,再战下去也不过徒增伤亡、害了满城百姓,于是祭告太庙,拜过梁武帝、萧统等先皇神位,独自衣衫缟素,奉印出降。

江陵百姓都悲痛欲绝,放声痛哭,在萧铣出城经过的时候,有人奋力攀扯住他的衣衫,想将自己的君王留下,莫要离去。

萧铣只能流泪挥剑,斩下了一截自己的衣袂,这才得以脱身。

后来被押送到长安,李渊怒骂他为何谋反,萧铣从容道,隋失其祚,天下共逐,所输者无非是天命不在我大梁,亦何憾哉。

李渊大怒,将他兰陵萧氏一干男女老少满门抄斩,连孤女萧月仙都没放过。

消息传回江陵,百姓们自然大哭了一场,纷纷各种为萧铣建祠修庙,此即后世所流传的“江陵故老怜萧铣。”

……

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李渊杀的敌军领袖也确实不少。

除了萧铣,还有杨侑、窦建德、李轨、薛仁杲,以及一些“我不杀伯仁,但我终会逼迫伯仁为我而死”的什么王世充之类的。

多亏了这里边好几个都没称帝,不然,李渊高低也得混个「六位帝皇丸」括弧低配版的名号。

如今开唐位面,李渊眼看本方局势蒸蒸日上,有些老对手已然倒戈卸甲来降,他却是一如既往不准备放过,准备把投降的敌人统统杀掉,绝不留手!

好在开唐位面的主事者是少年李世民,不是他,这才没让李渊继续发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