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4/10页)
这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空灵时代,也是最适合创作的时代。
帝王自上而下,托起了整个帝国的迤逦风流,有和沈约的君臣相契,有萧氏兄弟的烟水文章,有何逊的春风词笔,庾信的江关清瑟。
还有许多知名的才女,丽人,宫妃,一些其它年间没有创作自由的人,都在援翰墨以润清辉,驰玉笔以蕴秾华,都留下了很不错的作品。
这个时期诞生了中古年间,堪称空前绝后的两部文学巨作,《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前者是萧统和他的东宫文学沙龙成员主编,以文赋为主。
后者是萧纲与一群人探讨共编,选的全部都是诗歌,幽艳高古,一开始的读者群体都是一些高门贵女,后来才扩充到所有文士。
现在,两本书的编纂都提上了日程。
本来吧,刘令娴在历史上只参与了《玉台新咏》的创作,《昭明文选》是由她兄长刘孝绰负责编纂的。
结果萧统看了后世史书,发现刘孝绰人品着实不太行,品行卑劣,气量狭小,十分令人鄙夷,索性就将其开除出了东宫文学沙龙,转而将刘令娴拉了过来。
刘令娴虽年少,但素有才名,时人认为「文彩质艳,甚于神人也」。
和才华一样出名的是她的不羁作风,孝期公然入华堂谈笑,还有什么谢娘同心栀子约、光宅寺会见情僧、唐娘并蒂莲之约,一脉风流,幽情逸兴,名动天下。
梁武帝都不得不给她修改敕令掩饰,将“携少妹于华省”,修改一字,变成了“少姝”,这才没惹出太大的乱子。
刘令娴收到邀请,想着反正编一本是编,两本也是编,而且这还是团队项目,大家一起合作,来就来吧。
结果万万没料到,工作量远超想象。
三人小团体虽然性格身份迥异,但对待文学的态度却是一模一样的认真。
往往会为了某个别字的勘误校正,翻山阅海,查找资料好半天。加上萧氏兄弟身为太子、晋安王,平素也有不少政务要忙。
这就导致书籍进度十分缓慢,大半个月时间只编了十几篇文。
刘令娴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索性给每个人都划分了每日任务,走上了不断催稿的道路,总算让情况稍有起色。
此刻,三人各自抱着最新编好的一册书,准备去刘宋帝国的船上见一见未来的导师和同窗。
他们都是十五六岁光景,并肩站在一处,流云水袖,飞花满肩,自成一幅画卷。
萧氏兄弟俱是一派温柔俊秀,白衣翩然,立在一方采莲舟上,总会让人想起空明的烟波水光照曜下,一茎温言绮语、见月流芳的素荷。
若细看过去,他们的气质亦有着细微的差别。
太子萧统看起来更为清峭温和,衣鬓缭绕着荷风凝露一般的暗香。
晋安王萧纲则是特别的忧愁单薄,就像他偏爱写的那些关于灯烛流光的诗词一样,总像一位丽人秉烛立在帘后,静影照水,那些哀伤的词句便也如灯前回风飘摇的烛影,悄然旋落。
刘令娴看起来比他们两个都要欢快一些,容色姝丽,花鬓裙裾,鬓角簪了一朵盈盈的栀子朵。
梁武帝带着三人,还有导师曹雪芹,去见刘裕,心中满意至极。
看看,这就是他的太子,次子,还有帝国文坛最璀璨的明星啊,他们所做的事注定要写入史册。
刘宋一众人打量着梁朝一众人,怎么说呢,就是感觉到了鸿沟的存在,双方风格迥异。
人家一看全都是斯文人,温温柔柔,淡如春水,仿佛吹一口气就散了,压根连话都不敢说重。
不像他们这边全员尚武,哪怕是文人也都会习剑,超能打,个个武力值翻天。
檀道济从没见过这样的同龄人,一时有些错愕,悄咪咪拉住岳云:“赵宋以前重文轻武,也像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