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4/10页)
林景熙在翻阅着陆游的遗言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那支笔分明是有些颤抖的,残砚缺笺,一字一顿难以成文,却还是用朱砂般的血色断断续续地写道: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空有此恨,复能说与何人听?
林景熙死之前,托付刘琨将这封纸笺带到陆游灵前焚烧,以告九泉。
刘琨应下,踏上了前往山阴的旅程。
他途径金陵城,见到了白朴。
被后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但一生皆以亡国遗民自居,未曾仕元,终老乡间。
二人在苍茫的长江边对饮,遥望着故国荒城,白朴的声音悠远而哀伤,渗入凄风,缓缓飘向了远方: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昔日繁华地,今日成孤冢,对于侥幸存活下来的人,除了伤时纪乱,哀心泣血,还能做得了什么?
刘琨继续行船北上,途经一处山上僧房借宿,寻访遗民蒋捷,二人共同在檐下聆听一场冷雨。
那真是一场隔世经年的雨,苔痕春草,前尘湮灭。
当年,蒋捷年少登科,因为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备受朝野的赞颂,甚至被称作「樱桃进士」。
如今,白发如雪的僧人坐在静庭前,用一阙《虞美人》,为自己的一生写下了注脚: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告诉刘琨,其实他的少年听雨歌楼,是在宋末高中进士,壮年的客舟听雨就是在外抗蒙。如今听雨僧庐下,就是宋亡后避元隐居了。
一首小词,短短几幕的光影变幻,一生一世、王朝兴衰的风云波折都在里面。
千情万绪,风月皆悲,哪堪回首?
刘琨继续前行,独自跋涉于茫茫山河,他走得很远很远,芸芸众生的纷扰皆已隔在尘寰之外。
他在富春江的西台,见到谢翱背负长剑,缟袂如雪,孑然敲着玉如意为文天祥招魂。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他在浙东故地,见到了宋词的最后一位作者张炎。
后人选宋词,往往至他而止,以苍凉的语调摹写亡国哀恸,半生清贵一至沦落飘零,辗转入市井,冷眼看遍了春秋冬来,兴衰荣辱。
玉老田荒,终归心事已迟暮。
刘琨在临安之外的秋江上,见到了遗民周密,他正写着一本回忆录,记叙当年中州全盛日的《武林旧事》。
那些金阕朱颜物华星彩锦绣繁华,那些钗环风流玉络雕鞍琳琅春风,都化作一行行波光流动的字痕,从笔端坠落,渗入了氤氲开的满纸清泪。
他还见到了周密的故友,后来与其分道扬镳的赵孟頫。
一个入元,一个留在了深山古林,不履尘土。
刘琨在见面前,也曾质疑过赵孟頫在宋亡之后的变节仕元,天下人皆可仕,唯有赵孟頫作为帝王宗室,最亲近的血裔,是最不能、也最不应该为新朝入仕之人。
然而,真的相见,才发现这也不过是一个被裹挟在命运洪流之中的可怜人。
有人选择为国殉身,一炬而焚,有人辗转飘零于世,以书画之巨笔,再续世间文脉。
他这般向对方感叹:“怜君多才,何意偏托生为赵宋宗室呢?”
赵孟頫也在叹息:“「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在新旧时代的夹缝里来来去去,起起落落之间,挣不脱,看不得的,便是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