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3/7页)
就比如这个Martino Martini,最早是南明时期在福建一带登陆中原,当即就被他父皇隆武帝抓走打工了。
隆武帝一通操作,给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仅要穿大明官袍、行臣子礼,还给他取了个名叫「卫匡国」,匡扶明国的意思。
隆武帝根本不关心什么宗教,也不允许他自由传播,只是让他不停地默写那些先进的弹道学、浇铸大炮和火药生产方面的知识,而后投入实践,把他脑子里的存货压榨得一滴不剩。
可惜当时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不然,制作工坊还真能做出点成果来。
卫匡国来到大明许久,传教进度基本为零,一怒之下就北上投了顺治,最后被郑成功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顺手嘎了。
老朱听完之后,心里大略有数,又问:“你想让咱开这个口子,会不会对朝贡使团监管造成影响,还是将二者并入一处?”
郑成功:呵呵。
朝贡体系?狗都不要!
“朝贡这种落后的东西早已在本位面消失了”,他告诉老朱,“非但没有带来任何利益,反而每次登陆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接待。我大明本国子民都没享受上的福利,却要优先给外人,天下绝无这样的道理。”
老朱面色不虞,他觉得朝贡贸易是他生平得意之作:“咱也没有说是完全不盈利吧,咱规定了,凡是朝贡使团携带私货进行贸易的,通通都要缴纳高额赋税。”
郑成功微笑道:“几十年后的永乐年间就不是如此了,成祖陛下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所以贡团里不管卖什么货物,通通不用交税。”
老朱:???
好你个老四,上赶着给别人送钱?
老朱目光紧迫地问:“如此,定会有大量贪得无厌的朝贡奸商横行。”
郑成功全然不知,可怜的朱棣因他三言两语,回去又要挨一顿鞋拔子。
当然,他就算知道了也不怎么在意,毕竟又不是他祖上。如果是洪武年间的唐王,他可能还会帮忙婉辞修饰一下,燕王就算了。
他面色淡然地说:“也就是达到了——虽倾府库之贮,亦难满其谷壑之欲的这种程度吧。”
老朱兀自生了好一阵闷气,快冒烟了。
结果忽然意识到,哎,不对啊,他明明是支持朝贡的,怎么被郑成功给绕进去了:
“听咱的,你不能光顾着赚钱,对那些附属国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形成万国来朝的盛景,多气派啊。”
郑成功扶额,常言说三岁一代沟,他和太祖之间仿佛有一百个代沟,委实是难以交流。
他思索片刻,抓住了最关键的一点:“万国来朝还是有的,只不过比起厚往薄来,更加主打一个无往有来。”
周边附属小国家钱还是要交的,但是,进了大明国库的钱是一分都不可能吐出去的。
什么,你说小国没收到回礼,会不会生气,甚至下次不来了?
开玩笑,它们敢吗,小国交的钱那是礼物吗,分明是保护费!
大明不出兵针对它,给它换个王,就该千恩万谢感恩戴德了,甚至有时还会出兵援助它平定内乱,就偷着乐吧,有的国家(譬如荷兰)想交钱都没有门路,撞不上这好事。
“朕这一手主要靠军事实力威慑”,郑成功说,“等太祖按照图纸把军火发展起来,也可以的。因为年代靠前,效果会比本位面更好。”
老朱听了也是叹服:“咱算是看透了,跟吃亏沾边的事你是一点都不做啊。”
他最关心的还是大明能不能扬威四方,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而经济又没有亏损,自然再好不过。
不过,郑成功这种作风确实让他无比欣赏,甚至有点「深得我心」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