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4/9页)
当地是崇拜大山的,这是他们生来就有的情感,这也是给他们带来山原田的地方。
同样是崇拜耕牛的,因为耕牛可以耕种劳作变得简单。
纪元一路走过来,对山脉中间长大的百姓,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他的计划细致又周到,交给刘大人的时候,刘大人看看文章,再看看纪元。
“你眼下的乌青,就是写文章得的?”
刘大人以为纪元的书生瘾来了,要写一篇绝世佳作出来。
但这里不是京城,能欣赏他的大作的,也就只有自己。
纪元眼下是有乌青,可精神抖擞:“您先看看,看了再说。”
刘大人翻开纸张,只见这里的标题为《论梯田沟渠建设,与肥料结合,稻鸭鱼共生系统》。
好长的题目!
但是这题目?
似乎不是简简单单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是献策?
这文章除了开头结尾之外,大概分为三份。
开头写纪元调研的情况,以及请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
接着是正文,第一部分梯田的沟渠建设,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设应该是本地第一。
甚至放在天齐国,在同时代也算很厉害的。
原因只有一个,自主性。
如果是给自己打工,多累都愿意,不用交税的宁安州,就是这种情况。
故而纪元看遍各地田地书籍,加上还有上辈子的记忆,本地的梯田应该是独一份。
但是,沟渠的建设,却还有可以进步地方。
纪元着重给出几个方案,利用山泉建造更为科学的水利设施,人为的,更大范围地导引山泉。
修建更多的水塘,雨水少的时候,就用来储水,雨水多的时候则用来调蓄山洪。
特别大的山洪或许没办法,但像今年这种,要是有许多大型水塘,肯定能调蓄山洪。
等到他们收割稻子,翻耕之后,再放水,这样就能达到灌溉的目的。
这种大型水塘,本地其实在挖,只是进度有点慢。
纪元给出的方案是,除了官府组织的大水塘之外,各村各田,还要有小水塘。
这种水塘越多越好,别看个头小,但胜在多,同样能达到调蓄山洪作用。
分派到各村,让他们寻到自己直流的上方,在合适的地方挖水塘。
遇到水低田高的,用东南地区那边的一种“踏车”,或者西南这边的“筒车”,用这些水车来引流灌溉。
适合的水车模样,已经被纪元从书里找到图纸,作为附件放在后面。
后面的内容越写越详细。
田地低地方要怎么修,高的地方要怎么引水。
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么做,没有水源的山地如今无人开荒,但等到人口增多,那边也会开出来,到时候又该怎么弄。
还有修了水渠之后,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么办。
这些问题一一给出方法,给出自己的思考。
同时还强调找合适的树来种植,那种树的根部必须牢固,可以紧抓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土地肥力。
第一部分关于梯田沟渠建设,已经看的刘大人看得精神一振。
后面关于肥料的运用,更是让刘大人觉得可以立刻行动。
平日里的村寨产生的各种粪便,都可以沉在水塘里,一个沤肥,这不用多说,当地人也会。
但放在水塘里,甚至让水流到田地时,就让当地的土壤肥沃起来,十分省时省力。
纪元提出肥料配比,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同样做了详细说明。
第二部分,依旧有第一部分的水准,把该说都说得很清楚。
到了最后一部分。
也是刘大人第一次听说的部分。
稻鸭鱼共生?
这部分是后世研究出来的。
在合适的时候,利用水田养鱼养鸭,既能给土地提供相应的肥料,同时鸭子的存在还可以帮忙杀虫,鱼的存在帮忙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