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三个粮仓(第3/5页)
这人被打了一顿,当然不敢再卖了,他决定离开这个城池,去其他的城池,而且这回他不卖衣服了,他决定卖棉花,这下就不能有人说什么了。
然而他刚把摊子支起来,当地的官差就来了,说棉花这东西不准进入这个城池,因为城中某某世家是专门养蚕和售卖兽皮的,棉花又脏又不保暖,他就是一个骗子,要是他还敢卖,那这些官差就只能把他抓起来,送进牢房了。
那人不能接受这种理由,他拿起白花花的棉花,跟官兵解释这东西很干净,而且真的很暖和啊,但官兵听都不听,眼看着又要挨打,他赶紧跑了。
接下来就是这么重复,衣服不能卖,棉花不能卖,工具不能卖,还有人想要抓他壮丁,把他带回去当家奴,三折戏里这人最起码经历了十次危机,他越走越远,等他终于找到一个地方,把手中棉花卖出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都已经不在中原了,而是到了西域。西域的商人美滋滋地看着他手中的棉花,说这是好东西,他们当地都在用这个做被子和衣服,但没人能将棉花变得如此松软。
这人以为自己终于要苦尽甘来了,顿时开心起来,然而下一秒,那个商人只给了他一小块的散碎银子,那个商人还很遗憾的对他说,虽然你加工的不错,但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棉花田,卖不出多好的价钱,这就是我能出的最高价了。
结局的一幕,这人拿着一角散碎银子,他离家万里,奔波了整个四季,最后就落了这点东西,他满脸茫然地望着台下,差点把台下的观众气死。……
很简短的戏本,伶人也不需记太多台词,所以三折戏是一起上的,如果有钱有闲,那一天就能把整部戏看完。
看完的人就记住两件事,第一,世家不是好东西,第二,棉花是个好东西。……
陈留本就已经被萧融扭改了观念,《裹尸还》火了以后,镇北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噌噌往上涨,再加上城池的建设、工钱的发放,现在陈留百姓就是镇北王和镇北军最忠实的拥趸,虽然萧融叫戏园里的那些剧目为折子戏,但在这些没见过戏剧的人心中,它们应该被称呼为新闻纪录片。
好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是假的,他们还以为这些都是真人真事呢。
在这种气氛下,世家在普通人心里的尊贵程度自然就打了一个折扣,镇北军要驱逐世家子,大家全都特别开心。
萧融也感到很开心,不枉他紧急找人写戏本,又赶紧把这出戏抬上来,如今棉花被宣传出去了,世家的名声也臭了,而且还有一件比较微小的好处,那就是异族的就业方向又多了一个。
他们如今能报名当伶人了,只要会说中原话就行,长得好看不好看的没关系,反正一切都刚开始,大家还没有挑剔的意识。……
一直以来异族除了跑商和当雇佣兵,就没有别的出路,当家奴都没多少人要他们,因为异族吃得多、而且经常逃跑,有些人还担心他们突然大开杀戒,所以在牙行当中,异族的销量始终惨淡。
而不管跑商还是雇佣兵,前提都是必须要有一个好体格,这应当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中原人对异族的印象始终都是茹毛饮血、身体强壮,实际上人家也有小鸡仔一样的同胞,只是这些同胞有自知之明,所以都留在老家没有出来。
如今好了,消息都是慢慢扩散出去的,能当伶人,就能当伙计,能当伙计,自然也能当掌柜。
外貌虽然有差异,但心智都是差不多的,又不是只有中原人才愿意拼搏,人家异族也愿意呢。……
萧融有多开心,那些世家就有多愤怒,偏偏那戏本子只在淮水之北出演,他们也管不着那边的事,看似这东西还传不到南雍来,但当初《裹尸还》也是在陈留起步的,如今连南雍都有地方排这个戏了,金陵倒是没人敢这么干,可是戏本已经偷偷流传到了这里,那些士人更是几乎人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