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大宋朝的宏观调控产业搭建(第2/2页)

其实赵宁在他的《国富论》里有写到过相关的案例和模式。

但是吧,书本是书本,实际案例是实际案例。

到现在为止,都还有许多官员只背下来了《国富论》,却无法与实际案例融会贯通。

但秦桧却已经深刻理解。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当然,将江东纺织厂的布匹和丝绸卖出海,利润会更高。”

赵宁想了想说道:“按照你的说法,若是要开采出50万亩田,朝廷每年要补50万贯出去?

“是的,三年补150万贯,但是50万亩桑田可以产出4亿株桑苗,卖出80亿文,收桑农的税能收到8亿文,收养蚕人的税至少也能收到这个数,收纺织厂的税至少10亿文,收布品铺至少10亿文,这条产线若是搭起来,三年收税能收36万贯,平均每年12万贯。”

赵宁点了点头。

不过这里面有一些地方是有落差的,例如桑农不会全部把桑苗卖掉,会继续种植。

不过这并不冲突,继续种,桑农卖桑叶,也要交税。

秦桧继续说道:“成熟的桑树至少能供养10年,每年都会增产,每年所收税只会比12万贯更高,10年至少能收120万贯,加上前三年的36万贯,一共至少能收156万贯。”

也就是说,按照秦桧的这套方式,回本周期是13年。

按照国家大战略的时间维度来看,13年回本,算是正常的投入。

毕竟能够拉动那么大的产业起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一旦这个产业链上的人有了收入,他们还会去消费其他的商品,例如茶叶。

如果赵宁把大理拿下来,每年从大理运输500万斤茶叶到中原来卖,就会有更多的人买得起茶叶,这也是在增加朝廷的收入。

所以,在产业链盈利平衡的基础上,这样做,目前来看,是非常有效的。

至少初期有效。

不过,秦桧推算的是理想状态。

赵宁可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在前世有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知道秦桧的这套方式中有一些问题。

例如补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贪腐漏洞。

但是,你又不能因为它存在的问题,而忽视它的功效。

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一本万利或者十全十美的办法。

“按照你的这套想法,草拟一份《江东改稻为桑》策论。”

“是!”

秦桧手心捏了一把冷汗,他知道,他已经说服了赵官家。

江东改稻为桑的执行权,他秦桧拿到手里了。

不过秦桧哪里知道赵官家心思复杂得连他也跟不上。

赵宁是站在21世纪巨人肩膀上看问题的。

凯恩斯主义有凯恩斯主义的好处,货币增发、利息、就业和消费,凯恩斯主义能够很好地去刺激这些,让国民经济出现快速地增长。

然而,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灵丹妙药。

赵宁预感到秦桧必然可能掉坑里,所以他有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