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5页)
“老夫险些忘了公主还只是个孩子……想必也不知道老夫到底写过什么诗。”
李长安嘀咕:“我倒是知道几首,只是我觉得张先生最好的诗现在还没有被先生写出来呢。”
“要不然先生暂时先欠着,等先生写出来了最好的那首诗到时候再提字赠给我可好?”李长安狡黠道。
接着这个由头她这几年还可以多和张九龄书信往来几回,一回生二回熟的,互相多写几次信关系不就好了吗。
李瑛和武惠妃都觉得好的名师她也想要呢。
“公主真是……”张九龄无可奈何,想要说她两句却还碍于礼数不能直说。
“罢了,欠一副字就欠一副字吧。”
若是一月之前,张九龄必定不会如此草率答应,必定会思虑再三想想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可如今他已经被贬作荆州长史,一个养老的清闲官职,他自己年纪又大了,再无起复的可能。糟老头子一个,哪里值得大唐公主算计呢,答应也就答应了。
张九龄捋着胡须:“日后归日后,今日若是公主能说出一句老夫写过的诗来,老夫就今日也为公主提一副字。”
倒是有点考察小辈的意思。
毕竟这是位好为人师到都敢指导李隆基做事的狠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李长安已经想到了她想要的字,“先生曾赠与李少府的赠别诗。”
张九龄哭笑不得:“赠别诗乃是赠予离去之人,今日是我要离开长安,按理该是你赠我赠别诗才对。”
李长安赖皮地摊摊手,仗着自己年纪小:“我才六岁。”
指望六岁的孩子写诗赠别吗?
张九龄没办法,只能笑着认栽,让书童磨墨,在桌上铺上一张上好的宣城纸,提笔挥墨,写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写着写着,他自己才品出一点意味来。
日后他在荆州,李长安在长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岂不是他默认了以后还会和李长安交往吗?
真是怪了,他已经是个被打发出长安的糟老头子了,这位名义上属于武惠妃的小公主为何要这样为他费心思呢。
写完了这一副字之后,李长安却还厚着脸皮赖着不走。
“其实我有两位老师,他们也很仰慕张老。”李长安搓着手,眼巴巴的看着张九龄。
张九龄:“?”
这怎么还连吃带拿的?
“公主还没到开蒙的年纪吧,何来的两位老师?”张九龄疑惑询问。
李长安得意道:“我天资聪颖,开蒙早。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我习字的老师颜真卿;另一位是叫我读书的老师,沈初,他们都很仰慕张老。”
“你竟是跟着颜真卿习字。”张九龄命家仆拿来两本书,递给李长安,“这是老夫的诗集。”
李长安厚着脸皮把两本书的封面翻开:“还请张老签个名字。”
连书都送了,签两个名字也没什么,张九龄提着笔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沈初是何人?他写过何诗?老夫好像未曾听闻过他的大名。”
沈初虽然已经在长安的普通人中有些名气了,可他那点靠着撒钱买来的名声显然还传不进张九龄的耳朵。
“我老师不擅写诗……他是沈佺期的孙辈。”李长安还记得沈佺期和张九龄都在唐中宗时期做过官,或许认识。
张九龄目露怀念之色:“原来是沈云卿的后人。老夫当时还年少,第一次考科举就是承蒙他的看重,那次考试他是主考官,力排众议将我这个岭南来的外人点为了头名。”
云卿就是沈佺期的字。
“一眨眼这么多年了,我也老了。”张九龄惆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