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3/3页)
大齐重孝,陈寄羽所言所行完全符合主流,而且也完全经得起检验。
敲定计策,赵山长就将他这些年在书院的经历精简成文,请会馆雇人去街头巷尾传扬。
这也是大齐科举前的必备项目了。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前,京城百姓期待的都不是出了什么新话本,而是这一届举子中又出了传奇人物,做过什么事。
像昔日的礼部侍郎叶乘风,生在南越之地。
乡试结果一出来,他便独自一人从南越出发,走了小半年,徒步入京。
这样的猛人,虽然已经辞官快十年,但京城坊间依旧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只是第一步,虽然寄羽不及叶侍郎生猛,但胜在稳。”赵山长道,“等大家对他有了印象,再慢慢放出其他。”
至于其他人就简单多了,有文名的扬文名,有诗才的扬诗才。
像纪东流这样家学渊源的治水人才很简单了,就扬他在水利方面的名声。
要是实在都不出众,就捆绑在一起打响名声。
比如在书院里同住一间寝室的四个人都考上了,那也是一桩美谈。
“就这样反复刷,反复加强民众对他们的记忆点,就不信这样还堆不出个名来。”
赵山长不无得意地道,“这可是我这些年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方法,若不是收了你兄长为徒,我也不会起这份心,跑京城这一趟。”
樊教习也道:“可惜我已经老了,心气不再,不然我也很想去考一考,叫山长你为我造一回势。”——这叫什么科举鬼才啊?
于是,尽管因着外面冰天雪地,自来到京城之后就一直在会馆中专心备考,一步也没有踏出去的众人,却因为师长的花样扬名,加上会馆不留余力的推波助澜,很快都在京城小有名声。
便是身在宫中的景帝都听到了不少,他随手将奏折放在了一旁,脸上露出期待之色:“这一届倒是热闹得很,这些举子里,不知能出几个朕期待的国之栋梁。”
钱忠立刻躬身,道:“陛下是圣明君主,尤其是江南一事之后,天下良才尽皆来投,老奴想,他们自是不会叫陛下失望的。”
虽然提到江南,帝王的脸色沉了沉,但很快还是舒展了。
他看了看天色,从桌后起身,问道:“厉王呢?今日入宫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