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黍离 第五十一章 成败归青史(2)(第2/3页)
可要改变这世道,又岂是救几个民夫苦役,杀几个酷吏高官便可做到的?
在卫国时,孙奕之就曾跟她讲过蘧瑗之事。蘧瑗以君子之名传于天下,不单单是因为他恪守礼道,不因无人而废礼,更重要的是他以德治国,体恤民生的态度,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君王无道,则归隐山林,不因富贵而忘本,不因权势而折腰。
她不过是一个无根无基的游侠儿,既救不得那些挣扎在苦役中的人,也见不得他们被奴役受苦,只能避而不见。
赵无忧见她神色黯然,似乎想起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却也不敢多问,便任由司时久吩咐下去,让随从们重新整队出发,再走一个多时辰,便可到大野泽安营过夜。
那些卫国“劫匪”们逃离之后,他们这一路上便再未遇到阻滞,终于顺利抵达大野泽。
大野泽位于卫鲁交界之处,乃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湖泊,其中碧荷千顷,周围阡陌纵横,良田无数,处处可见农家炊烟,卫国与鲁国素来交好,两国边境自是相安无事。此地有汶河灌溉,又有湖泽之利,物产丰富,比之越国山村不知富饶多少。
赵无忧看到前方有村落屋舍,便忍不住凑近司时久身边,问道:“此地既有农庄,为何不在庄中借宿,何必要去露营野外?”
司时久看了他一眼,正色道:“你也看到了,那农庄不过十余户人家,我们这么多人去了,如何安置?你若是住不惯野外,可自行去庄中借宿,明日一同出发便可。”他行事谨慎,每到一处,都先安排人打前站料理,边城那边已到鲁国,又有季孙氏族人接应,自是无需担心,可此地仍在卫国境内,先前那些人败退而去,但若是再卷土重来,只怕没那么容易应付。
农庄虽好,却不便清理人手,倒不如自行安营,照常行事,更为安全可靠。
赵无忧先前担心的并非多余,他们这一行人,最怕的便是火攻,若是那些卫国人横下心来,不顾这些珍籍文稿,一把火烧过来,他还真是难以应对,
倒不如早作准备,以防万一。
赵无忧明白过来,便不再多说,吩咐手下听从司时久安排,一行人便浩浩****地从那农庄前走过,在大野泽的荷花湖畔安营扎寨,准备休息。
农庄中人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队伍,先是吓了一跳,生怕这些人闯进庄中。这庄子里不到二十户人家,青壮尚不足百,眼看这数百人的车马鲜明,佩刀带剑,显然并非寻常商队,若是当真冲他们下手,他们根本毫无反抗之力。如今见他们只是路过,并未骚扰庄上人家,反倒去湖边露营,俱是松了口气,便有庄上老人带着十多人,肩挑手提的,送了些吃食过来。
司时久谢过那老人,又命人送了些布帛与他,只说自己是负责替孔圣人运书,那老者便激动不已,自称也曾想送小儿去南山别院向孔丘求学,只是没想到孔丘已返回鲁国,今日能有如此机缘,得见孔圣人之书,也算是天意,当即便唤来小儿,要他追随车队,一同去鲁国拜师求学。
没想到在这里还能捡到个学子,司时久也迟疑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点头留下了那个叫卫泽的少年,方才送走了农庄一行人。
那少年也不过十六七岁年纪,与青青年纪相当,看到他们将马车上的木箱卸下来组装成木墙围成一圈,在里面搭起营帐,数百人做事井井有条,偌大的营地不见任何杂乱之处,甚至比他们不足百人的农庄还要安静整洁,不禁啧啧称奇,来回转了几圈,追着司时久问了许多问题,全然不知避讳。
赵无忧冷眼旁观了一会儿,便让人私下里盯着卫泽,不许他靠近车队,尤其是他最为眼热的饮马之处。
他总觉得,这个少年如此好奇心重,真不似个毫无见识的山野村民,就是不知,司时久为何会让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