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黍离 第五十章 见贤思与齐(5)(第2/3页)

冉有不禁皱起眉来,问道:“莫非子羽不够盘缠,步行上路?你们在路上未曾注意,错过了?”

孙奕之摇摇头,说道:“我虽是坐马车赶路,走得小道,但子羽师兄是骑马来的,他没来得及带上的书稿,还是我替他带来的。子羽兄得知孔师回来之信,已是归心似箭,连东西都没带就匆匆上路,怎会比我还晚呢?”

他如此一说,冉有也有些担心起来,却不得不先劝着他休息养伤,自去安排人沿着鲁国到吴国的官道,一路查找子羽的下落。他方安排下人手,曾参便已回来,只得又找了孔府的管家来,打扫了孙奕之隔壁的房间,还好季孙肥所赠的这处府邸够大,单是这外院之中,便有三间正房和八间厢房,专门用于招待外客。

平常冉有等人来拜访孔师之时,被他抓着讨论学问,说得兴起,往往就要秉烛夜谈,最后免不了要在孔府歇息,所以这三间正房都是早早打扫干净,连里间的卧榻之上,都已铺好了崭新的被褥,既舒适又干净,远胜过那些驿站客舍。

孙奕之也换了间房,坚决不肯住给冉有预留的正房,他宁可住在厢房,也不愿占了冉有的地方。冉有倒也不强求,干脆也留了下来,让人将公文直接送过来,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与孙奕之闲谈。

他如今在季孙氏封地为宰,除却一军之将的身份还,还要打理整个封地的政务,琐事繁多不说,还要照顾孔门中的那些师兄弟们。

孔丘在外游历十四载,如今终得回国,昔日那些弟子,如今早已成材,有的出仕为官,有的则回乡教书,也有的游历天下,在诸国之中,均有出仕之孔门子弟,无论官职高低,有口皆碑,甚得人心,也让孔丘的名声随之水涨船高,圣人之称,更是名副其实。

如今在外为官或游历讲学的弟子,一收到冉有通过官方发出的公文,得知孔师终归故里,无不痛哭流涕,急忙放下手中琐事,纷纷赶来区别拜见老师。

子羽当年并不受孔师器重,若非子游一力举荐,

孔丘早已将他拒之门外。可这么些年过去,在出师的众弟子之中,坚持一直在游历中不断授徒讲学,传播孔丘的礼仪之道,也只有子羽一人。

单单以他一人之力,从鲁国到楚国,从楚国到吴国,他边走边讲,每到一地,必先开帐讲学,收得弟子之后,便按着孔师的教法开始教导弟子,并始终以孔师为主,宣讲之时,时时不忘提及孔师之才,将自己的所为皆归功于孔师,才能让那数百名弟子,自此都以孔师为尊,方才使得孔门子弟增加了近千人不说,人人皆感激孔丘之才,能够将他教得如此知书识礼,谦虚淡泊。

冉有与他素有往来,方知他在棠城讲学,便派人前去送信,却没想到,他如此心急地赶来,竟然还落在孙奕之的后面,到如今还不见人影,真不知可否出事。

他担心着子羽,孙奕之却有些担心司时久和青青。

从南山到曲阜,若走边城驿道,就算牛车载重,再慢也只需三五日,从司时久派出的信使说来,他们已经出发了两日,若无虚报,最快明日便可抵达此处,他还得让人盯着门口一些,免得他们人到了,却不得其门而入。

孔丘回府之后,便让人将自己的妻儿家人接来府中,他只有一妻一子,这管家之事,自然交给了他们,却不想这府第一大,下人增加了不少,甚至还有不少是季孙氏送来的奴仆,孔家人刚刚才到,根本来不及管教下人,各种规矩都没能跟上,方有今日的门子只看衣冠不认人,放肆刁难之事发生。

孙奕之倒是无所谓,毕竟是自家恩师,稍有怠慢,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可青青生在乡野之中,原本自由自在惯了,若是碰上这等无礼之人,怕是一言不合就会动起手来,若是真惹出事来,只怕孔师面上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