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黍离 第四十五章 得道如良贾(4)(第2/3页)

蘧瑗闻言一笑,温和地说道:“无妨无妨,展将军和小孙将军都非鲁莽之士,自然知道分寸,仲尼兄多虑了。”

“是晚辈失礼,未曾言明来意,让贤侄多有误会,还请二位恕罪。”

他这样一说,展如自然不敢再托大下去,他虽然也算得上是孙奕之的长辈,但在孔丘与蘧瑗面前,也是个小辈,若不是为了见孙奕之一面,他也不会如此死皮赖脸地待在人家府上,哪里会当着这两位大贤的面闹出事来,急忙解释道:“奕之,大王已然知晓你在鲁国所为,艾陵之胜亦有你的功劳,大王宽宏大量,已答应赦免你,你不若随我一同回去吧!”

“赦免?”

孙奕之在艾陵之战出手设计齐国,为得是报自己和青青的家仇,更何况吴国将士昔日都是他的同僚,就算对夫差有再多不满,他也不愿自己同胞的性命因为夫差的雄心而葬送在异国他乡。饶是如此,吴军此役也有五万余人身死异乡,他对夫差的雄心和霸业更是心灰意冷,本就不打算回去,这会儿忽然听得展如说夫差居然赦免了自己,不禁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荒唐之感。

若是他人,能够得到如此赦令,只怕已是感动得涕泪横流,立刻回转拜谢君恩,哪怕以后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透露自己消息的,怕是鲁国的那几位师兄了。

他们的一番好意,出于忠君之心,不忍见他流亡异国,埋没了一身本事,才借机告知夫差,哪怕身负冤屈,他还在为吴国奔走,竭力帮着吴国在艾陵之战中占尽先机,若非他的布局算计,齐国三军十万余人,曾显赫一时称霸中原,又岂能如此轻易地被葬送在艾陵之地。

先前孙武和孙奕之都是站在伍子胥一边,竭力阻止夫差助鲁伐齐,夫差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效法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天下,为诸侯会盟之主,哪里愿受此掣肘,正因为如此,他才坐视孙家被灭而不管,才借伍子胥与齐国交往而逼其自尽,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今日之胜。

先前他对孙奕之恨之入骨,是因为他居然放着自己赐予的高官厚禄不要,去帮着伍子胥那个老匹夫,还应下他那等诛心之语,什么叫将他双目剜出置于城门,终会看到吴国被灭之日。他就非要赌上这口气,北伐齐国,让那老匹夫好生看着,看着他是如何称霸天下,让吴国成为诸侯之首。

他原本安抚孙奕之,就是想继续用他,孙武已逝,孙奕之便是孙家在军中最有影响之人,以他的武功才干,必然会成为他手中一把利剑,可没想到,这把剑还没砍刀别人,就先反噬了自己。

救走了伍家的余孽不说,此人居然胆大包天地闯入王宫,挟持太子友,从数千禁卫中全身而退,简直是夫差平生所受之耻中最让他戳心的一桩。可如今在鲁国听冉有等人旁敲侧击地说起孙奕之在艾陵之战中的谋划,夫差忽然又觉得心气舒服了许多。

不论如何,孙奕之肯在这个时候出手相助,显然是在向他示好,曲意致歉,他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有容人之量,对这等才华出众却又桀骜不训的年轻人,亦可谅解几分。

展如和王子姑曹昔日都与孙家交好,看夫差的口风有所松动,自是帮着说尽好话,都当孙奕之此举是为了将功赎罪,纵使身在异国,心仍是向着吴国。毕竟当初他救下伍封兄妹,是出于一番义气,后来贸然闯宫挟持太子,也是年轻气盛之故,如今既已放下昔日恩怨,为吴国出力,大王也当看在孙家三代忠君卫国,牺牲无数子弟的份上,允他重回吴国,再入军中,才算是真的将功赎罪,也能显示大王的容人之心,宽宏之度。

在他们的一番逢迎吹捧和苦口相劝之下,夫差总算是点了头,勉强答应赦免孙奕之的叛逆之罪,准他回军效力,但只能从最低级的校官做起,日后再有军功,也要先抵了昔日之罪,看他的表现,再议升迁奖赏。